要加强对基础研究重点支撑 建立数据库避免重复立项 加大骗取科研资金打击力度
7年2.42万亿元,研发投入占GDP达到1.98%——财政部部长楼继伟日前受国务院委托向全国人大常委会做关于国家财政科技资金分配与使用情况的报告时透露了这样一组数字。他坦言,我国财政科技资金的分配和使用存在诸多问题。
一边是数额巨大的科研投入和数不胜数的科研项目,一边是不尽如人意的学术和技术创新成果。在投入产出的背后,究竟反映了哪些问题?
资金投入巨大,创新成果不显
2013年度诺贝尔奖近日陆续公布,中国科学家再次榜上无名。而我国国家最高科技奖励中代表基础科学研究水平的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3年来已有9次空缺。
奖项空缺的背后,凸显我国基础研究的短板。
5%,是全国人大一份调研报告中标出的我国全社会基础研究经费占科研总经费的比重。
与此对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姚建年提出了经合组织的最新数据:美国是18.97%,英国是11.29%,韩国是18.18%,日本是12.27%,俄罗斯是18.10%。可见,国外科研投入比例明显较高。
“基础研究是提升原创能力,实现可持续创新驱动的根本。”姚建年说,我们与世界科技强国相比尚有一定差距。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迟万春表示,如果将相当的精力投放到来钱快的项目上,沉下心来搞基础研究的人数比例就会逐年下降。
我国科技论文数量很多,但是质量并不乐观。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的统计显示,我国每篇国际科技论文被引用次数平均6.92次,而这一数据的世界平均值为10.69次。
合理使用经费,应该制定办法
“吃喝拉撒睡,都能靠经费。”记者从有关的审计报告中看到,科研经费“扩大用途”“挤占挪用”现象在一些单位司空见惯。科技部部长万钢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对科研经费“恶性问题”连说了两个“愤怒”。
这些“恶性问题”是如何形成的?
全国人大代表陈爱林说,我国科研人员工资水平不高,“科技项目承担单位为了提高人员待遇,就利用科研经费变相发补助。” “一方面,有的科研人员认为自己的劳动没有得到合理报酬,对科研经费打起了主意。另一方面,有的单位对科研经费报销监管不够。”北京科技大学教授刘澄说。
“在科学研究上,我们不能怕养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吴晓灵说,“在基础学科和基础研究上,国家财政要舍得花钱、舍得养人,让潜心科研者的生活可以达到合理水平。”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杨震表示,对于科研项目结余经费收回制度应仔细斟酌。“一个项目的钱有可能花不完,但为了不被收回于是想办法花掉,反而不利于资金合理使用。我认为应该制定一个结余经费使用办法。”
专家表示,应该加快深化科研领域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合理的绩效工资制度,真正体现科研人员的贡献和实绩。
体制机制滞后,亟待进行改革
“一个玉米项目,涉及科技机构就多达300多家!”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乌日图直言当前科技资源配置效率不高,多部门都有科技管理职能,纵横交错,重复交叉。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彭森在调研中发现,很多重大科研项目多头申报,资金存在大量分散、重复和浪费现象。“有的项目在农业部拿到一笔钱,在科技部又拿到一笔钱,自然科学基金可能再拿到一笔钱。”
“学者为‘要经费’争抢课题,项目组为‘花经费’巧立名目,管理者则靠‘批经费’以权谋私……”科技部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王元说,目前这种以课题组为中心的科研立项模式弊端明显,亟待进行改革。
全国人大代表李霞说,现在一些高校科研经费主要靠教师拿项目。拿多少项目(经费)成了评价高校及科研人员的标准,对创新贡献反而关注不够。“由此造成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所谓的科研上,整天忙于写论文、发论文、拿项目,在教学上用心不够,助长了急功近利。”
她建议,进一步改革与完善科研经费投入机制,适当加大对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公益行业的稳定性经费投入。
据分析,多头的科技管理缺乏统筹协调,以及科技评价导向不够合理,导致了科研人员忙于争夺项目和经费,研发的产品也往往不能共享,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科技创新。
“现在的主要矛盾或许不再是资源不足的问题,而是体制机制如何让现有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蔡昉说,“摆在我们面前的,是科研体制机制改革问题。”
法制日报讯 记者张媛 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22日下午分组审议了关于国家财政科技资金分配与使用情况的报告。常委委员们建议,要切实加强对基础研究的重点支撑。
迟万春委员说,之所以如此建议,主要基于两方面原因:首先,基础研究是应用研究、技术研究的基础和前提,是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特别是原始创新能力的关键。它的地位决定我们必须着力推进和切实加强基础研究。其次,当前我国科技基础研究存在导向不明、投入较低、队伍不稳、能力较弱等一系列问题,这个现状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基础研究。
对于如何加强基础研究,迟万春建议,要深入实施科技创新驱动战略;明确主体责任,成立一支“国家队”——由中科院担任骨干、龙头,顶尖院所、高校组成基础研究队伍,还要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基础研究规划、计划;要加大投入,而且要稳定投入,经费主要由国家财政承担;要研究相对独立的评价体系,着力引导激励科研人员长期从事基础研究。
黄献中委员表示,从现实情况看,很多科研上、经济发展上难以突破的问题,都与基础研究薄弱有着直接关系。他指出,加强基础研究不仅仅包括资金投入,但资金投入是一个重要保障。政府和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同时进一步端正政绩观,真正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各项工作中去。
应建立数据库避免重复立项
法制日报讯 记者张媛 “国务院要加快建立国家科技项目数据库,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在科研项目上的重复立项和重复投入问题。”侯义斌委员22日在审议国家财政科技资金分配使用情况报告时如此建议。
侯义斌指出,重复科技立项问题到现在依然很严重:一是在国家不同科技计划上的重复立项;二是地方和中央计划的重复立项;三是同一个申请人向不同的科技计划申请同一项目的重复立项。他建议由国务院建立国家级科技项目中央数据库,把所有科技项目纳入一个平台,除军工项目外都面向社会公开,这样检索几个不同项目的相似性,用信息技术手段来判断就非常容易了,可以极大地,甚至从根本上扭转科技项目的重复问题。
加大骗取科研资金打击力度
法制日报讯 记者张媛 22日在审议国家财政科技资金分配使用情况报告时,有常委委员和人大代表指出,应进一步加强对财政科技资金的有效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任茂东委员说,目前存在财政科技资金分散管理,缺乏有效协调,政府机关管理水平的提高跟不上经费增长速度的问题。他建议,应完善科技经费投入机制,加大对有科研能力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公益性科研机构的稳定的经费投入,最大限度地减少直接对竞争性企业的科技经费投入,减少浪费和腐败。
列席会议的全国人大代表任秀荣建议,对财政科技资金,应根据不同行业、部门和各省市的实际情况,列入具体的预算和编制,以便将来进行科学评价、监督、合理使用。
侯义斌委员指出,现在科技经费管理部门很多,但在实际使用时缺乏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科技经费管理制度。他建议国务院要对科技经费使用管理政策进行统一梳理,制定新的经费使用政策,以适应科技工作新形势、新条件的需要。
列席会议的全国人大代表孙菁建议,加大对骗取国家科研资金、科研造假诈骗行为的打击力度,对情节严重的应追究刑事责任。
加强科技资金分配使用监督
法制日报讯 记者张媛 22日在审议国家财政科技资金分配使用情况报告时,姚胜委员建议,人大要加强对国家财政科技资金分配使用的监督。
姚胜指出,人大监督有两方面的工作要研究和加强:一是在法律制度方面要加强。要修改促进科技成果转换法等法律,进一步明确国家和项目承担单位在转移和转化科技方面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二是要加强科技资金的预算审查监督。建议将中央本级的科技支出编制一本预算,统筹规划,统一布局,减少重复。这样既有利于科技资金的使用,也有利于人大的审查和监督。同时,人大对科技资金及其执行的审查力度也要加强。
引导创新主体进行协同创新
法制日报讯 记者张媛 22日在审议国家财政科技资金分配使用情况报告时,秦顺全委员指出,要注重利用国家科技资金引导创新主体进行协同创新,特别是引导科研机构、高校、企业通过项目为纽带组成联合创新主体进行协同创新。
秦顺全指出,通过这些年的发展,我国专利拥有量和论文发表数量在国际上排前几名,但是真正的核心竞争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与论文数量、专利数量并不匹配,这说明我们的科学研究导向不明确。通过国家财政科技资金的引导,使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以项目为纽带进行协同创新,可以真正实现科学研究的目标导向、需求导向和市场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