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教师之家与经管教育
1842 3
2007-11-30
唐世平:以教育和科研转移推动中部崛起<br/>[日期:2007-11-22] 来源:中国经济新闻网-中国经济时报 <br/>作者:唐世平 (作者单位:中国社科院地区安全研究中心)<br/>[字体:大<br/>中<br/>小] <br/><br/>--------------------------------------------------------------------------------<br/><br/><br/><br/>■专家建言■唐世平<br/><br/><br/><br/>“中部崛起”是中央为实现我国各地区间的平衡和持续发展的又一重要决策。为此,我们必须吸取在实施“西部开发”战略过程中的一些经验和教训,在对经济增长的基础设施的理解上有所突破。<br/><br/><br/><br/>总体说来,我们对经济增长的基础设施的理解基本上仍停留在“知识经济”时代前的理解上。许多人一提到基础设施马上想到的就是桥梁、高速公路、地铁等等,而很少有人想到基础设施其实最重要的是对教育和科研的投入。这一方面是因为轻轨和地铁更容易被看到,因而更容易被肯定为政绩,而对教育和科研的投入却难以在短期内见效;另一方面乃是因为我们对经济增长的基础设施的理解存在严重的问题。事实上,国家的学习能力是所有国家能力的基础,因此,国家最重要的基础设施投资不是在硬件上,而是在增加国民学习能力上的投资。经济学的众多研究证明在ZF对基础设施的投入中,几乎只有对教育和科研的投入是肯定能够带来长期正回报的投入。<br/><br/><br/><br/>为此,我们在对“中部崛起”的实施过程中要有新思维。<br/><br/><br/><br/>笔者建议,国家除了在其他领域对中部各地区有所倾斜外,还应该通过教育和科研力量的转移来为“中部崛起”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教育和科技力量的转移和财政转移有些相似,同时也需要财政转移的支持,但是会比财政转移的效果更加持续。教育和科研力量的转移和“科技下乡扶贫”本质基本一致,但是更加制度化和长远化。<br/><br/><br/><br/>从我国教育和科研力量的总体分布来看,北京、上海的教育和科研力量太过于集中。这使得在北京和上海的一些大学和研究所在教育和科研实力上根本无法和北大、清华、复旦和交大以及中科院去竞争。但是,如果将这些在北京和上海不具备竞争优势因而时常被忽视和浪费了的大学和研究所搬迁到那些教育和科研力量相对薄弱的中部省份,却能够从根本上大大提高这些中部省份的教育和科研实力。<br/><br/><br/><br/>在中部省份中,河南和江西两省没有一所在国家有相当地位的大学,而研究能力也相对薄弱。河南和江西两省素以高考录取分数线高而使得当地的考生一直备受歧视,许多有才华的青年学子不能享受更好的教育。而那些有幸能够在北京和上海就读的学生毕业后也不想回到他们的家乡效力。其结果是许多毕业生滞留北京和上海,造成人才的大量积压和浪费,而河南和江西这样的中部省份却人才紧缺。<br/><br/><br/><br/>因此,国家应该对河南和江西这两个省份实施教育和科技力量的转移。这一政策简单说来就是国家应该将北京、上海这两个过于集中的教育和科研力量转移到那些教育和科研力量相对薄弱,甚至是相对其庞大的人口而极其薄弱的省份去。这一政策的重点是河南和江西。<br/><br/><br/><br/>实施教育和科研力量转移的政策将会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效果。<br/><br/><br/><br/>一、能够为河南和江西注入经济发展的长远动力。大多数高校的毕业生在寻找工作时还是以周边地区为重点,让河南和江西拥有更多教育和科研实力能够为当地培养并留住一部分对于当地经济的长远发展具有至关重要意义的人才。这样的人才储备还将逐渐改善这些地区的整体投资环境,因为人才是经济增长的终极资源。<br/><br/><br/><br/>二、使那些本来没有机会受到更好教育的河南和江西学生能够受到更加良好的教育,从而让他们为当地,因而也为国家的整体发展作出更多更大的贡献。这样的结果还将为这些地区的学生和他们的家长带来一定的社会公平,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br/><br/><br/><br/>三、减轻高校毕业生在找工作,特别是在北京和上海找工作的压力。许多北京和上海的高校毕业生宁愿失业也不去其他地区,这样的结果是不仅增加了北京和上海的就业压力,同时也积压和浪费了大量人才。而这些人才正是河南和江西这些省份急需的经济发展动力。教育和科研力量的转移将从制度上减轻北京和上海的就业压力。<br/><br/><br/><br/>四、教育和科研力量的转移需要财政转移的支持,因此也会直接地给予这些中部省份一部分直接的财政支持。但是,教育和科研力量转移的效果将会比财政转移的效果更加持续。<br/><br/><br/><br/>五、教育和科研力量的增加还会对当地的人口素质和社会风气产生长远影响,从而改变这些地区的综合人文环境和投资环境。<br/><br/><br/><br/>这一政策的具体配套措施可以有以下几个方面。<br/><br/><br/><br/>一、国家通过行政手段将一些在北京和上海的却不具备太多竞争力的教育和科研力量撤并或整体搬迁到河南、江西和安徽。这一转移必须尽量彻底,不能搞那些“名校异地办学”的表面工程。许多名校在外地办的分院都是以赚钱为目标,误人子弟。<br/><br/><br/><br/>二、就河南说来,应该让这些教育和科研力量聚集在郑州、洛阳和开封这三个中心城市,同时重视南阳,以加强南阳以南阳油田为中心的现有的一些教育和科研力量。<br/><br/><br/><br/>三、就江西来说,除了加强南昌的教育和科研力量,也应该适当加强九江和景德镇的教育和科研力量。九江处在长江,拥有交通便利的优势和一定工业基础。景德镇素以陶都闻名,也有一定的工业基础。<br/><br/><br/><br/>四、除河南和江西,国家也应该适当安排一些教育和科研力量转移到安徽的安庆和芜湖。这两个城市都地处长江边,交通便利,拥有一定工业基础,最近十年的发展也相当迅速。教育和科研力量的转移将能进一步增强其发展后劲。<br/><br/><br/><br/>五、山西的教育和科研力量也相对薄弱,但是因为其自然条件相对较差,教育和科研力量的转移力度可以小一些。<br/><br/><br/><br/>六、在具体的办学方式上,不要都搞成高等教育,应该适应当地的要求,开展一些职业技术技能方面的培训,甚至是大学本科水平的学生也可以允许其选择成为高级技术工人。<br/><br/><br/><br/>(作者单位:中国社科院地区安全研究中心)<br/>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1-30 22:48:34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7-11-30 00:19:00
老哥。你的这篇论文在哪里下的啊,想看看原来的IP,自己去看看跟它相关的东西,谢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1-30 11:58:00

看起来,这篇东西提出的东西是很实在的东西;但如此的提法,公开了之后会不会让大家联想到“教育机会的公平”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1-30 22:50:00
以下是引用why842000在2007-11-30 0:19:00的发言:
老哥。你的这篇论文在哪里下的啊,想看看原来的IP,自己去看看跟它相关的东西,谢谢!

抱歉,应该是在新华网论坛上看到的。不知道为什么当时忘记IP贴出来了。现在有不知道这个帖子跑到哪里了。麻烦你自己找一下吧。对不起。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