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宏观经济学
3110 0
2007-11-30
论人民币汇率制度发展方前景
­
   摘 要:人民币汇率问题已成为当前舆论关注的焦点。本文通过阐述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演变,得出了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方向是市场化和可自由兑换。接着详细地分析了人民币汇率制度现状及内在缺陷,指出人民币汇率实质是钉住美元的汇率体制。中长期看来,人民币汇率变动贬值压力也不可低估。就长远目标而言,汇率的完全由市场决定是最有效的汇率安排,人民币可自由兑换和国际化应是汇率制度改革的最终方向和目标。
   关键词:人民币汇率制度,人民币可自由兑换,人民币国际化,黄金储备
­
一.人民币汇率制度历史回顾
­
     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是我国金融体系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配套措施。回顾人民币汇率制度五十多年来的演变,对于我们更好地认清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改革的方向,推进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具有重大意义;对于我们保持现阶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更好地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也具有重大意义。
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币汇率机制经历了曲折的发展演变过程。我国的外汇体制改革也经历了一个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模式,转变为计划与市场结合的管理模式,然后再转变为以供求关系为基础,市场调节为主的管理模式。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演变以各阶段经济发展为基础,以各阶段经济体制改革为线索,以改革开放为分界点,可以分为两大阶段。
­
(一)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的人民币汇率制度
改革开放前的人民币汇率安排大致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管理浮动和盯住美元再到盯住一篮子货币。
­
1.管理浮动制阶段
   人民币诞生初期,计划经济体制尚未建立,人民政府宣布人民币不以黄金为基础,在实际操作中实行的是管理浮动制。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根据人民币对美元的出口商品比价,进口商品比价和华侨日用生活费比价三者加权平均来确定;这段时期,人民币汇率确定的依据是物价,其作用实际上是调节对外贸易,照顾侨汇收入。
­
2.从盯住美元到盯住一篮子货币
   由于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汇率已失去调节进出口贸易的作用,为了有利于内部核算和编制计划,人民币汇率坚持稳定的方针。国际上布雷顿森林体系处于鼎盛时期,主要西方货币之间的汇率大体稳定,人民币对西方主要货币也相应稳定。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人民币汇率的确定是选择我国在对外经贸往来中经常使用的若干种货币,根据这些货币在国际上的升降幅度,加权计算出人民币汇率,实质上是盯住了一篮子货币。这种盯住篮子货币的汇率安排,操作简便,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抵御或减少国际汇率波动对我国货币的影响,从而保持了人民币汇率的相对稳定,有利于对外贸易企业的成本核算,利润预测及减少汇兑风险。
­
­
­
二)改革开放后的汇率制度
    改革开放后,人民币汇率制度为更好的适应经济的发展,经历了计划内部双轨制和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两个阶段。
­
1.计划内部的双轨制
    1979年起我国实行外贸体制改革。为促进外贸的发展,实现贸易内部结算价和官方汇率并存的双重汇率,一种是使用非贸易外汇收支的对外公布的汇率(1美元等于1.5人民币作用,官方汇率),实际是按一篮子货币加权平均计算。另一种使用于外汇收支结算的贸易内部结算价(1美元等于2.8人民币,汇率),实际上按全国平均换汇成本加上一定利润算出的。因此,本阶段我国人民币汇率事实上实行的是计划内部的双轨制。内部结算价旨在纠正人民币汇率被高估的问题,发挥了汇率作为价格杠杆刺激贸易出口的作用,是当时改革开放后人民币汇率机制反映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方向的一种进步。
­
2.盯住美元的管理浮动汇率制
    在人民币实行双轨制的同时,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一直在进行。1985年1月1日起,我国取消内部结算价,恢复单一汇率,人民币汇率进入“官方汇率与外汇调剂市场汇率”并存时期。1986年,我国实行盯住美元的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这种管理浮动的汇率归属于较高弹性的汇率制度。此后,人民币汇率经过了几次大幅度下调,到1992年3月,人民币汇率已下调至1美元=5.74元人民币。这一时期,外汇调剂市场汇率主要按供求决定,但整个市场处于国家管理之中,必要时国家可采取行政手段对市场汇率进行干预。
­
3.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
    1994年1月1日起,人民币实现官方汇率与外汇调剂市场汇率并轨.并轨后的汇率向市场汇率靠拢,是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制。1996年11月,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戴相龙宣布中国自12月1日实行人民币经常项目下的可兑换。亚洲金融危机后,鉴于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人民币成为了实际上的“盯住美元汇率制”,事实证明了这种汇率安排是合理有效的。至此,人民币汇率明确了进一步走向市场化,使十几年来的人民币汇率改革得到进一步深化,并取得了重大突破。
­
­
­
­
­
二.人民币汇率制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一) 现状
    2002年以来,美元对欧元和其他主要工业国家货币的汇率呈现持续下跌的态势。而由于人民币与美元挂钩,人民币汇率再一次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国际上要求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他们认为:中国通过人为地将人民币维持在弱势水平以增强其出口竞争力,向世界其他国家输出了通货紧缩,日本尤其首当其冲,同时成为造成美国经常项目巨额逆差的主要原因之一。
中国政府在多次场合强调人民币汇率必须保持稳定;政府担心如果对人民币汇率重估会削弱自身的出口竞争力并对国内的物价带来下降压力。因为中国经济自身正进行着痛苦结构重组,失业率逐年攀升,汇率重估的后果将难以接受。
这两种观点都存在着缺陷:认为人民币价值需要被重新定位的意见高估了中国出口竞争力及其对世界经济的影响,而维持目前人民币汇率不变之政策则忽视了固定汇率制度与汇率自由化和资本自由转移之间的内在矛盾。
­
(二)存在的问题
    不难得出经过几番制度演变,中国目前人民币汇率的实质仍是盯住美元。“欧元之父”罗伯特. 蒙代尔宣称,中国人民币汇率应该紧盯美元至少20年不变。在他看来,中国的经济发展的强大竞争力与人民币汇率水平是没有直接联系的,而目前美国仍作为当今国际中国汇率要想跳出欧美促成人民币升值的泥潭,还必须在美元的庇护下生存。美国在当今国际社会中是最大的债务国,其外债占经济总量的比例居高不下,美元危机不言而喻。美元疲软,美元贬值将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但是,人民币汇率紧盯美元,将会使中国成迅速成为全球经济疲软的替罪羊。全世界的看法正日趋一致:敦促中国改变汇率政策,以纾缓日益加重的全球经济压力。欧洲人认为,中国所谓的“盯住美元”政策,意味着欧元过度承担了美元疲软带来的全球经济调整后果。但实际上,在国际货币市场中,真正受害的还是中国。
­
­
三.对于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前瞻
­
(一)人民币汇率的发展方向将是可自由兑换与国际化
   随着金融全球化的进一步深入以及加入WTO的承诺和推动,我国的金融市场正稳步开放。在这一过程中,人民币实现完全的可兑换成为客观要求。与此同时.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使人民币在未来的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作用受到了普遍关注,人民币的国际化开始了一些探讨。
­
1.人民币的完全可兑换
­
    货币的可兑换一般是指一国取消对本币与外币的兑换限制,汇率由国内外市场的供求关系决定,货币的持有者可以按照市场汇率自由兑换货币,自由地支付和转移货币资金。货币的可兑换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成员国的要求,分为经常项目可兑换和资本项目可兑换两个层次。
­
(1)人民币经常项目的可兑换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第八条及相关条款要求:成员国不得对国际间经常性往来的对外支付和资金转移施加限制和干预;不得实行歧视性的货币措施或多重汇率兑付外国持有的在经常性交易中所取得的本国货币。
    实现人民币经常项目的可兑换,使中国经济更加深入地融入了世界,加快了我国经济的市场化进程,促进对外贸易的高速发展,改善了投资环境,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
­
(2)人民币资本项目的可兑换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鼓励成员国取消资本项目的管制,但是并未把其作为成员国的义务,也没有设立时间表。相对于经常项目而言,资本项目的开放对一国经济带来的冲击更大,因此,应有步骤地实施开放。我国目前尚未实现资本项目的完全可自由兑换。
­
(3)资本项目可兑换的利弊分析
    实现资本项目的可自由兑换可以提高本国经济的开放程度和货币的国际地位,扩大国际经济交往,降低汇兑管制的成本,促进本国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的合理配置,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
    但是,资本项目的完全可兑换意味着本国金融市场的全面对外开放,从而使本国经济面临来自国外的冲击和压力,面对更多的不确定因素,这样会带来金融市场的动荡,增加发生金融危机的可能性,也可能带来资本的外流,这些都不利于本国经济的长期发展。因此,资本项目的开放应当在具备条件的基础上有序地进行。
    目前我国实现资本项目的完全可自由兑换条件并不成熟。资本项目的开放应当是谨慎的、有准备的和有步骤的。目前,我国需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继续保持经济的快速增长,并改善其结构和运行质量;二是宏观经济调控能力和金融监管能力的进一步加强;三是建立完善和高效的金融体系,促进资本市场的发展;四是逐步实现人民币汇率和利率的市场化。
实现人民币的完全可兑换是长期的趋势,现在应在政策实施、制度创新、机构建设和改革以及人才培养等多方面为实现这一目标创造条件。
­
­
2.人民币国际化的构想
­
    货币的国际化是指一国的货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成为国际经济交往的计价和结算货币,充当国际储备货币,并且在国际主要的外汇市场进行交易。
­
(1)人民币国际化问题的提出
    从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格局看,北美、西欧和东亚是世界经济的三个中心。与此相适应,美元、欧元和日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发挥主要作用。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日本经济陷入困境,加上欧元启动带来的冲击,日元的国际地位有所下降。与此形成对照的是中国经济二十多年来的高速增长以及未来的良好前景,使中国在国际经济舞台的地位日趋重要。这样,作为中国法定货币的人民币的未来国际地位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人民币国际化的问题由此出现,进而有了美元、欧元和“中元”构成未来国际货币体系的设想。
­
(2)如何看待人民币的国际化
    人民币的国际化可以大大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是我国作为世界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全面而深入的体现,也是我国作为未来多极世界中的一极在经济方面必须迈出的一步。其次,人民币的国际化有利于我国调整外汇储备的总量和结构。人民币如果实现作为国际贸易和投资的主要货币之一,我国就可以大大降低外汇储备的规模,避免外汇储备所带来的资源占用和机会成本过高的现象。同时,人民币的国际化可以更太空间地调节我国的货币供求,有利于宏观经济的运行。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实现人民币的国际化所带来的不利影响,我国经济会面临来自国外的冲击,汇率、利率都会受到国际金融市场更大的影响,经济的自主性会有所削弱,经济发展的变量会增加。  
    与中国改革与发展光明的前景和坎坷的道路一样,我们可以预期将来国际金融市场上人民币的重要地位,但也一定不能忽视在这一进程中的困难和问题。人民币实现完全的可兑换和国际化,需要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地发展作为前提。人民币的可兑换应有序地进行,人民币的国际化是长期的趋势,要创造条件稳步推进
­
(二)扩大黄金储备,改善外汇储备结构。
­
    虽然增加黄金储备具有储存成本高,支付不便,易受国际黄金价格波动等影响,但权衡利弊,当前扩大中国黄金储备,不仅迫切而且必要。黄金具有稳定的内在价值,是一种可以充当货币职能的特殊商品,长期来一直是各国重要的国际储备,在化解金融危机,维护汇率稳定,承担国际支付最终手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作为开放的发展中大国,在复杂多变的国际金融环境中,应有步骤地加快扩大黄金储备规模,使其作为有效应对未来各种不确定因素,维护人民币币值和人们心理预期稳定的重要手段。
­
    一是有助改善国际储备结构,避免汇率风险。从目前中国黄金储备量和在国际储备中的比率看,都明显低于国际上主要发达国家水平。目前世界黄金储备前十位基本为西方发达国家垄断。随着中国近年来外汇储备的不断增加,2007年九月已达14336亿美元跃居世界第一位。在当前美元在国际市场上出现较大幅度的贬值,欧元走强,黄金价格不断攀升的情况下,中国巨额外汇储备面临巨大的汇率风险,人民币汇率也存在升值压力。而美国欠其他国家的债务将占自身经济总量的比例过大,有可能造成对美元价值的恐慌和全球汇率的混乱。在国际恐怖事件的频繁发生,美元疲软,世界性通货膨胀难以消除情况下,黄金投资避险功能重新显现。  在此背景下,中国应适时扩大黄金储备规模,以改善国际储备结构。
­
    二是有助人民币币值稳定,加强货币基础。目前各国黄金虽然不再与货币直接挂钩,但黄金在维护币值稳定,特别是在发生金融危机时,能承担最终国际支付手段,这种作用是其他国际储备和手段所无法替代的。2005年美国和欧元区国家储备的黄金约2.2万吨,占世界黄金总储备的60%以上,也成为美国和欧洲经济金融实力的标志之一,成为美元和欧元作为硬通货的一个重要基础。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开放的扩大,人民币也逐步向国际性自由兑换货币发展,未来人民币汇率的影响因素也将增加。扩大黄金储备,是未来稳定人民币汇率,并使人民币成为区域性强势货币不可缺少的条件。        
­
   三是有助增强市场调控能力,稳定心理预期。中国是黄金消费大国,近年来国内消费需求均大于国内黄金生产量。随着经济和各类金融市场的发展,人们黄金消费能力会继续提高,金融投资避险意识也会不断增强,这些都会扩大对黄金的消费和投资需求。同时,当通货膨胀和部分投资领域泡沫较为严重时,黄金投资避险的作用会更加突出。这些客观上都要求中国央行增强对黄金市场的调控能力,扩大黄金储备是保障对黄金市场调控能力的基本条件之一。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