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纯从经济学角度而言,美国财政部没把中国列为“汇率操纵国”的决定很难站住脚。2001年以来,中国的外汇储备总计增加了将近7000亿美元,这明显是一种有意的大规模干预行为,目的是防止人民币兑美元升值。而中国的动机与做法同样显而易见:维持该国出口驱动型快速经济增长,即便有招致美国报复的风险。这些都是清楚的。
劝说中国改变做法则是另外一回事。毫无疑问,美国财政部之所以决定暂时不将中国列为“汇率操纵国”,是出于外交考虑,而非经济原因——这种半年一度的做法已成例行公事,结果越来越可预见。人们对整个模式已经熟悉。去年,美国经常账户赤字增至创纪录的8040亿美元,促使美国财政部官员暗示,如果中国不采取切实措施提高汇率和改革经济,该国下一次肯定无法逃脱被列为“汇率操纵国”。此类暗示还伴之以不那么客气的威胁,称美国国会将对中国进口商品实行惩罚措施。中国做出若干令人宽慰的表态,但极少付诸行动。美国财政部摆出种种不满姿态,但到头来还是在关键时刻止步。
不过,美国财政部本周的决定在某个方面不同:报告中并未出现美国惯常使用的威胁,即如果中国不采取可信的补救措施,那么美国将在6个月后得出相反的结论。这一省略意义重大,其原因有二。
首先,正如美国财政部长约翰·斯诺(John Snow)所强调指出的那样,现在中国已经正式认同——如果说还没有做到的话——美国和其它方面要求其实施的所有举措。这些措施包括建立更为灵活的汇率机制、扩大内需及重组该国效率低下的银行业。其中许多目标几乎被照搬写入中国“十一五”规划。上月,中国还与美国一道,支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扮演对全球失衡实施多边监督的新角色,IMF是应对全球失衡问题的合适机构。
其次,这意味着,美国这种半年一度的例行公事正失去作用。同样的命运也曾落在一度臭名昭著的“超级301条款”(Super-301)上,美国曾多次威胁要使用这种反倾销工具,但很少真正使用。查克·格拉斯利(Chuck Grassley)和马克斯·鲍卡斯(Max Baucus)提出的一项法案,可能算是一个可行的选择,该法案将设定一个较低的门槛,即确定一国货币是否“从根本上失调”。美国参议员应该摒弃一些弄巧成拙或者不起作用的报复措施。但此项法案有其优点:它将使美国财政部更容易得出有关中国的可信结论,而无须冒外交关系彻底破裂的风险。它强于现有的其它各种选择,包括一些彻头彻尾的保护主义提议,以及目前的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