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 新华财经评论所言:
从战略的角度来考虑,上市公司积极申请银行牌照有其内在原因。业内人士表示,银行业务以及相关金融业务都是上市公司供应链环节中的重要部分,能够通过银行体系实现自身封闭体系内的资金流通,就可以在企业资金安全方面给企业吃上一颗“定心丸”。
不过,其中面临的风险不言而喻,就是公众存款变相成为产业资本的投资人,日本的财团模式不就是这么来的!所以,单一的使用老美“存款保险制度”,将反向激励我们的银行界“外行”放开手脚,对市场的扰动甚至破坏肯定无法形容!
马云等互联网金融的真正创新企业,利用互联网,将支付、清算,大数据与云计算整合的信用体系在互联网wan出一朵奇葩,靠的是天猫、淘宝的商户交易数据,而普通的产业资本呢?
虽然,目前民生银行、宁波银行、台州银行、泰隆银行等以民间资本为主的银行,对市场起了典型的示范效应,也为民营企业进入银行业树立了信心。但不得不说的是,1991年台湾地区放开民营银行的经验和教训对于大陆那些急于想进入银行业的民营企业无疑敲响了警钟。
银行业,对民企究竟是一汪湛蓝蓝的新“蓝海”还是尸横遍野 惨不忍睹的 死亡“红海”?!
民企办银行,关键点到底是银行,还是民企?在承认兴办民营银行是金融改革的重要步伐的同时,也必须看到其背后的逻辑或许并非出自为广大的中小企业提供更加便捷多样的金融服务,而有可能是民企本身借助银行的业务渠道进行自身的融资。此言一出,直指核心,引发了大量的转载和关注。
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净利息差将进入一个剧烈波动阶段,伴随着银行业的退出机制的建立,银行业将不再是包赚不赔的,部分中小银行有破产重组,甚至被收购的危险。对于民营银行来说,资产规模、风险拨备、客户基础、运营管理能力等大都不及大行,在利率市场化中肯定不能全然身退,受到的冲击也会更大。
进入银行业,如果没有人才、管理、文化和风控的基础储备,以及清晰准确的市场定位,匹配的资产结构、严格的风险控制和风险分担机制,尤其是在利率市场化和互联网金融的冲击下,民营银行并不必然都是企业的“现金奶牛”。
政策研究仍应慎重,政策放开不会很顺利
防止金融行业风险外溢
刘俏表示,如果以目前的单一上市企业来做一家银行的做法,恐怕难以界定清楚银行到底是为控股公司本身融资服务还是为中小企业融资服务。“放开民营银行机构准入的改革方向是对的,但是需要进一步细化,警惕银行成为企业自身的赚钱机器。我个人认为,在股权结构上,应该以若干个发起人来替代单一上市公司控股,相对比较分散的股权结构可以避免银行被单一的利益取向所控制。”刘俏说。
随着贷款利率下限放开,利率市场化的加速前行,银行业的竞争态势也将进一步加强。有专家指出,未来民营银行很可能享受不到之前高利润时代的利好环境,而是面临着更加激烈的市场,上市公司能否保证银行资本充足率也将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监管层需加强对设立民营银行资质的审核,并加强金融监管,为市场提供真正能够为中小企业融资环境带来更多改善有真材实料的民营银行。
有鉴于此,许多人士出主意
有鉴于此,当前民营银行试点,必须稳步推进,由点及面,试点初期不可采取“把名额分配给若干省市”的做法,更不应当允许民企“运动式”地成立民营银行。有识之士认为,在中国,打破金融垄断,推进包容性金融发展,又同时能防范民间资本道德风险的最好方式,就是推行国有银行股东多元化,通过发行可转债,让民间资本购买国有银行股份,同时新设的民营银行,也允许国有银行参股,最终走混合型银行的发展道路;更务实的路径是,推行“增量新批民营银行+存量改革现有金融机构”的并行模式,即尝试一种新的、有限持牌的商业银行运营模式,同时允许并鼓励民营资本参与现有金融机构的重组改造。如此,民间资本的作用才会得到更好发挥,金融改革才能在可控中向“深水区”推进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详情见 新华财经 “跨界”:银行门口的野蛮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