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进一步帮助聂辉华完善理论、提高水平、提升自我,应其本人要求,欢迎听众在此跟贴提供批评和建议,无论正反评价,只要不重复,一律奖励! 我们相信聂辉华在看到这些诚恳的建议之后,必会更快进步。也欢迎大家从其他角度提出更多批评意见。今后,我们将开展更多的讲座与论坛互动的活动,相信这些活动对于各方都是大有裨益的。 说明:所有奖励折合成金钱,全部从聂辉华博士津贴中扣除。
我们相信聂辉华在看到这些诚恳的建议之后,必会更快进步。也欢迎大家从其他角度提出更多批评意见。今后,我们将开展更多的讲座与论坛互动的活动,相信这些活动对于各方都是大有裨益的。
说明:所有奖励折合成金钱,全部从聂辉华博士津贴中扣除。
Young’s研讨班学术报告之——
不完全契约理论
Incomplete Contracting Theory
Young’s研讨班是由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杨瑞龙教授指导的全部在读博士生和硕士生组成的读书会。该研讨班由杨瑞龙教授亲自主持,每两周举行一次,探讨当代契约理论、企业理论和新制度经济学领域的前沿问题。
报告人:聂辉华
聂辉华,1978年生,江西人。他2001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学士学位;2003年提前一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经济学硕士学位;现在是人大经济学院2003级博士研究生。他的硕士论文曾发表于《经济研究》(2003.8),他的经济散文和经济评论普受欢迎。
本次报告将全面介绍不完全契约理论以及相关的企业理论和新制度经济学,并将介绍该领域数学建模的一般思想和论文综述的一般方法。特别欢迎对学术研究感兴趣的校内外低年级研究生、本科生前往旁听。
主持人:杨瑞龙 人大经济学院院长
特约评论人:
周业安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博导,经济学博士
杨其静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讲师,经济学博士
详细简介见https://bbs.pinggu.org/thread-24892-1-1.html&page=1
时间:2005年6月18日晚上6:30
地点:暂定人大公共教学一楼1504教室(原来的教四,人大东门左进50米,五层,120人教室)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地址为:http://rushang.cn/baisha/List.Asp?ClassID=2&NClassID=16
网络支持——
人大经济论坛——全国数一数二的高水平论坛
http://www.pinggu.org/bbs
白鲨在线——聂辉华个人主页
http://rushang.cn/baisha http://www.mdn.cn/baisha
杨院长、杨其静均为本版以及论坛贵宾。聂辉华为制度版实授贵宾,享受本版最高津贴。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6-19 23:13:51编辑过]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Sure, absolutely!
你刚才在9楼?
哦,原来你一下午都在我们楼上的男生宿舍啊。你男友去实习了么?他不开题?
顶一下!
真可惜!今天不能一睹超级斑竹风采。 下次报告会nie你还去吗?
那要看是谁做报告了,聂辉华做报告我一定会去,其他人就估计没有时间啦。
我睹了
很风采:)
有谁去听了聂的讲座了吗
活活,有奖励啊!
绝大部分内容我不懂(当然这是我自己的原因),但是我还是做了笔记,并且有十条疑问(打算在今后的学习中慢慢思考)
给不同基础,包括零基础的人做报告,从故事切入挺吸引人的,但是越讲越专业语速越快,可能是由于时间关系,开始时强调要重点讲的点后来也没深入进去
语速偏快(传说语速快的人反应快),给我的理解和记录也造成了困难
幽默的时候一副超然的表情,很可爱
杨博士认为聂选的方向做出成绩有难度系数.聂如何看
PS:周业安的评论显得更浅显和有条理,使得我更好的理解了聂的发言,谢谢他
希望听过的人能够说说自己的体会。。。期待
聂博士到底研究什么主题,上次好象说过是地方税收?应该是实证吧?
记得一片“Econometrics of contracts”,象契约理论,理论不是太少,而是太多,对于中国学者,处于这么好的时机,应该实证多点,做理论肯定做不过老外,最近GOOGLE一查,企业理论,契约理论又出了不少新论文
我觉得中国这方面做的出色的应该是柯荣柱,用的就是活生生的本土化案例,当然我相信聂博士也应该是此中豪杰
期盼聂博士的论文
昨天有幸一堵传说中的聂辉华的风采,果然名不虚传。作为杨家将的中坚力量,聂的功力已经炉火纯青,据他自己本人讲为了准备这个预开题报告,阅读了近200余篇的英文文献,给定同等智商的情况下,就聂的勤奋努力程度也令人望尘莫及,佩服!!聂以一个寓言故事开始,在整个过程中,旁征博引,涉及众多学科理论知识点,一个半小时的报告充分体现了他本人理论深度与学识的宽度。报告的主持人是杨瑞龙老师,特约评论是周业安与杨其静老师,他们的点评亦表现出很深的专业造诣。
这次报告本是杨瑞龙老师在读博士生与硕士生的一个读书会,办成公开的形式,旨在督促大家切磋学问、共同进步。如此形式,反映出杨老师高瞻远瞩的治学理念与团队向上的精神。正如杨老师在所言,聂乃江西人士,浓重的乡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的报告的形式,正如我们学英语是为了与国际上接轨,说标准的普通话对我们交流思想也是必需的(虽然本人的乡音也很浓),希望聂能够重视这一点,也是期望聂今后能够在更高的讲台上充分的表达自己的思想、展现自己的才华。祝: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此贴子已经被nie于2005-6-19 23:12:31编辑过]
我也去听了,顶着老大的太阳,啃完面包就去,因为要上班,所以只能如此。
聂所讲的,我也是听不懂中的一位,不过在偶尔的言谈中还是能听到一些基本的经济学词汇,在颇感自己学识浅薄的同时,还是对自己有信心,希望以后各位师兄师姐多多指教。
聂的一个多小时的讲座,或许对我个人而言最好的有如下两点:
1.在说的过程中会很自然且慷慨地告知研究方法以及研究切入点如何选择,例如对于综述该符合怎样的条件以及经济学中假设很重要等等。
2.很有自信,意气风发。
当然,作为一种所谓的口音,很是让南方人头疼。我来自福建闽南地区,也深受其害。目前常常四和十都说不清楚,常常还得附以手势或者english。
----傅
聂辉华从一个故事引出解决不完全合约问题的六条线索,简明深刻。致力于探索合约不完全成因的根源,理论勇气令人敬佩。
我先有两个问题请教:
1、在报告中我的感觉是聂辉华想寻找合约不完全成因更为一般的解释。但一般化的过程也是具体实在内容可能失去的过程,如何在这两者进行选择?当新制度经济学用交易成本这个大而化之的概念对一切解释时,人们对之的诟病也在这里。我感觉哈特的做法是另辟蹊径,是找到一个更恰当的而不是更一般化的。不知道我这样的理解对不对?
2、聂辉华认为选题从两个方面,一是从实践到理论,一是从理论到理论,并且赞同后一种选题方法。我的想法是,中国的实践是西方的理论难以解释的,如果从理论到理论(聂辉华隐含的是从西方的理论到理论),那么对中国的理论和实践有什么意思?
看看张维迎的博士论文,似乎是纯粹的理论,但在其背后却浸透着中国改革的关键问题。我们生活在中国的环境中能够超脱中国的问题情节吗?
稍微归纳一下,B-charm、张志华强调了实证研究,gevala、huijia提出了口音的问题,一律奖励金钱50,经验30。
聂博士对已有研究成果的掌握之全面和理解之透彻楼上几位已经说了很多,我在边际上无法提供新的感受。我实际主要是冲着聂博士自己的dissertation idea去的,但是他意不在此,讲得比较简略。我印象中他只说到这么一点:既然存在投资过度和投资不足,那么根据中值定理,理论上就一定有最优投资存在。但是照我粗略看来仅凭这一句话并不足以成为论文写作的motivation,因为直观上,资产专用性程度低,投资不足就会削弱,激励报酬低,投资过度就会削弱,但是这样的情形显然没有理论价值。聂博士是要寻找有意义的经济环境,还是要寻找有意义的制度设计,从报告中听不出来。当然,聂博士有自己真正的理论设想,而正如其所言,思考尚未完全成形,不宜公开。所以我的疑问严格而论不成其为疑问。我猜测聂博士的讲演的功能之一可能是想采用一种生动通俗简易的方式告诉对理论研究有兴趣的人怎样整理思路和激发灵感,怎样寻找理论创新的起点。我也是在这个意义上认为聂博士对自己将来的博士论文的一点消息透露,似乎有令人困惑的成分。冒犯。
去听了,根本没听懂--除了所罗门王的故事.周老师讲的听懂了一些,这也是第一次听这位大牛讲课.
水平高就不说了,反应快也不说了,说点别人没说的.
感觉聂博士的演讲对象不是本科生和低年纪研究生,而当时在场的三位老师和博士同学.相信聂博士在看到开场后面站满听众到后来出现空座心情肯定不会太好.当然了,我估计聂博士最主要也是让同水平的人一起讨论,我们这种凑热闹的只能说说表面的东西,公开报告和学术讨论不太一样,如果公开报告的话,其实可以参考一下新东方老师的讲课风格,不一定讲自己最擅长的,而要讲听众想要听的,在准备观众的需要时,将其变成自己的专长.
期待还有机会聆听聂博士或其他经院牛人的讲演.
有这个水准,但未必有这个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