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E的下游主要为动物饲料,约占80%的需求量,医药和食品的需求量较小。其中,饲料级的VE为50%含量的粉,而医药和食品级的为96%以上的油。全球VE市场相对平稳,每年保持3-5%的速度自然增长。据推测,2010年全球VE需求量约为5.5-6万吨(折算成100%的VE油)。
目前,全球VE的生产企业主要有DSM、BASF,新和成和浙江医药。其中,DSM和BASF约占60%的产能,新和成和浙江医药约占40%的产能。需要指出的是这四家企业均是以间甲酚等为基础原料,经过20多部化学反应制备VE,因此具有很强的技术壁垒。此外,新和成拥有较强的技术优势,自行研发了另一条以丙酮为起始原料的新工艺。虽然新工艺成本与之前的相当,然而可以减少对间甲酚的依赖,分散风险。目前二条工艺均在生产,使用比例大致相等。
如果企业不能以间甲酚,或者丙酮为基础原料合成VE,而是走捷径,通过外购中间体合成VE,这样的生产方式成本非常高,产品也不具任何优势,这也是安迪苏2008年退出VE市场的原因。由于VE的技术壁垒较高,潜在的新进入者在短期技术无法突破的情况下,生产成本与四大巨头相比处于劣势,有能力大规模生产VE的新厂家目前还没看到,因此VE的行业竞争格局相对比较稳定。
图1、全球VE主要产能分布(吨)

2003年以前,因DSM和BASF扩产,VE呈现供大于求的行业格局,而在此之后产量保持稳定。2007年开始,VE市场供需趋于平衡。2008年初,安迪苏由于成本过高宣布退出,VE市场引起了恐慌性地涨价,价格一度飙升至260元/千克。而后由于经济危机的影响,价格出现一定幅度的回落。自2009年开始,VE市场出现了“四大家族”寡头垄断的局势,价格波动的区间有所收窄。
图2、我国历年VE出口量和价(单位:吨,美元/千克)

VE合成需要20多步化学反应,技术壁垒非常高。目前行业呈现稳定的寡头垄断局势,短期内很难改变。2013年1-8月份的海关出口数据显示,我国VE及其衍生物出口数量达到3.10万吨,同比增长3.47%,8月份单月出口量3756吨,同比上涨18.07%,环比上涨5.6%,出口量总体维持在2012年下半年以来的较高水平,显示海外求状况良好。预计国内维生素E在经过去年下半年以来的库存清理后,终端存库消化良好,在国外需求存在复苏迹象的背景下,预计未来VE需求量有望继续呈现温和复苏态势;在报价方面,目前VE最新报价约94元/kg,价格水平处于历史较低水平,预计再大幅下跌压力不大,有望逐步企稳。
长期来看,目前全球VE市场由DSM、BSF、新和成和浙江医药四大寡头垄断,竞争格局稳定,短期行业寡头垄断格局不会有太大变化,而且也缺乏驱动价格大幅上涨的行业性事件,预计市场行情将以小幅波动为主。
VC主要用于医药、保健品、饲料以及食品添加剂等领域。从需求结构上来看,食品和医药保健品占VC消费的95.2%,饲料是4.4%,化妆品为0.8%。与其他维生素不一样,VC主要以人用为主,属于生活必需品,所以需求刚性,周期性不强。全球维生素C的增速保持在3-5%的水平,即便是遇上2008年的金融危机,VC的需求也几乎不受影响。
图3、维生素C下游市场分布图

目前,全球VC需求量约为12-13万吨,其中中国出口10万吨,约占全球产能的80%以上。除了中国,荷兰DSM公司在英国的工厂,主要用于满足高端客户的需求,可以说中国是VC的世界工厂。
VC生产技术壁垒不高,进入门槛较低。其产能分布主要为“五大家族”,即东北制药2.5万吨,华北制药2万吨,石药3.5万吨,鲁维3万吨,江山2万吨。还有天力,拓洋等多家企业生产,产能约为5万吨。我国每年VC产能约为20万吨,产能严重过剩。
图4、“五大家族”维生素C产能概况(万吨)

2007年,医保商会开始执行出口许可证的政策,VC价格从底部的30元/千克开始反弹。2008年在奥运会停产的因素刺激下,价格一度攀升至135元/千克,这一轮行情维持了一年多的时间。2009年以后,合规企业产能利用率较高,都有扩产的意愿;不合规的企业在地方ZF的默许之下,上马VC项目。产能过剩导致2010年VC价格大幅回落,目前价格已跌到3.3美元/千克,接近企业的生产成本,相当部分企业已经亏损。
图5、我国历年VC出口量和价(单位:吨,美元/千克)

海关出口数据显示,2013年1-8月份我国VC及其衍生物出口量达到7.24万吨,同比小幅增长0.65%,8月份单月出口量876吨,同比下降8.43%、环比下降5.6%,目前国内报价24元/kg,仍在历史底部徘徊。
虽然目前VC行业由于政策执行不力,仍在低谷徘徊,但中长期来看,行业经历此轮洗牌、优胜劣汰后,有利于未来走向成熟和规范。VC行业目前已经是最差的时候,中长期而言存在改善和价格反弹的可能性,但短期内VC低迷状态难以好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