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当前中国经济出现的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08年《经济蓝皮书》指出,预计2007全年GDP增速将达11.6%,中国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的趋势明显。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也于日前强调,中国经济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新问题,绝不能掉以轻心。虽然具体出现了哪些新问题并没有明说,但有关专家认为,社会分配和经济泡沫是最严重的新问题,而且,随著中国经济的发展,这些问题现在变得越来越严重。
纵观世界经济发展史,我们发现,还没有哪个新兴的市场经济体能够一帆风顺地就“脱颖而出”。因为,从一个金融市场极不发达、市场经济还未成熟的社会,走向建立在多元化的产业结构基础上、并具备发达的金融市场的经济体,是需要走过一条漫长并充满坎坷的道路,中国在这方面也不会例外。从总体上看,中国经济的基本面是向好的。但其中的确存在一些危险的信号,有结构性的,也有总体性的。当然,我们不能因为这些问题的存在而否定中国经济近几年取得的成就。但把握住问题,并深刻的分析问题是我们面对问题时必须要面对的事情。从宏观上来看,中国经济目前主要面临如下问题:
1. 结构性的通货膨胀----非正常的流动性过剩;
2. 股票市场与商品房市场的非理性发展;
3. 人民币汇率、双顺差问题;
4. 不同地区发展的趋同、社会贫富差距扩大;
5. 国企改革流于泛泛,缺乏战略眼光;
6. 底层人民的保护与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健全----社会的稳定;
7. 资源浪费,经济增长的不可持续性,国有资源、资产流失;
8. 经济制度运行机制的高成本(灰色收入、“关系”经济);
9. 国际经济分工处于中底层,自主创新能力不高,是国际规则的接收者;
10. 主导经济增长的因素的不合理性与不可持续性---高投资、低消费。
我们认为,上述问题有着共同的深层次原因,而且他们互相影响。是他们的共同作用造成了目前中国经济出现上述问题。当然,也将由他们共同合作,来解决这些问题。这些深层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社会价值理观存在误区(外汇储备、股市、房地产、通胀);
2. 国家经济战略的缺失;
3. 主导社会经济思想的混乱;
以下,我们将以社会价值观为主线,分析价值观问题如何影响当前的中国经济。
价值观是社会成员用来评价行为、事物以及从各种可能的目标中选择自己合意目标的准则。价值观通过人们的行为取向及对事物的评价、态度反映出来,是世界观的核心,是驱使人们行为的内部动力。它支配和调节一切社会行为,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在这里我们研究的主要是社会的经济价值观,主要集中在社会的财富观与价值取向。
我们知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价值观作为一种上层建筑,本应为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所决定,即其应当适应当时的物质发展水平,并在特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保持相对稳定和持久。但我们也知道,意识反作用于物质,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同样能够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如果其超越或者滞后于经济的发展水平,必然将对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笔者认为,当前中国社会的价值观有两极分化的趋势,及分为超越者与滞后者两个部分,但在总体上是滞后者占据了上风。
谈到价值观,那必然要提一下经济学中的价值理论。在经济学说的发展史上曾经出现过重商主义、重农主义等价值学说。按照马克思的理论,价值是一种社会关系,且其只能由活劳动创造,即劳动价值论。按照这个学说做一引申,便引出对财富的理解,即财富也是一种社会关系,社会的效率应该体现在财富被能最有效率支配的人支配。
财富是一种社会关系,具体来说是人对物及人对人的支配权。货币作为一种一般等价物,其本身并不能带给人们效用。同时,在一定时期内,社会的物质财富具有稳定性,但由于其计价工具制度运行上的缺陷,往往会造成名以上,财富的增加或减少。我们认为,这实质上是一种财富的转移,即,社会关系中支配权所有者的变更。
当前中国社会的财富观已经严重滞后于社会的发展水平,而且存在着新重商主义的倾向,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认为货币是衡量财富的唯一标准,一切经济活动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取货币。
2. 政府应该竭力鼓励出口,外汇储备不断扩大。
3. 认为贸易与流通产生财富。
西方金融“大鳄”制造的金融危机,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极其不利的影响。为了防范和抵御西方的金融狙击,发展中国家便额外地积储外汇,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本国资源的输出和浪费,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为西方大国的“进贡经济”做了贡献。 但重商主义存在其自身的风险,那就是目标货币---黄金或美元的贬值。美元在今天是明显被高估的。一旦贬值,发展中国家所储存的美元财富部分将化为乌有。特别是今天的世界已经放弃了金本位制和重金属货币的使用,在这样一个汇率浮动的货币体系下实施重商主义,危险较大。所以传统重商主义的目标必须改变,那就是从紧盯黄金和美元变为重视实物进口,尽可能掌握实物财富,而非货币财富。重视进口的实质是有效利用外部资源,加快国内的经济建设,但这必须增加国内的需求,也必须有人民币升值的配合。这样人民币的升值变成为必然。
人民币的不断升值及人们对货币及贸易的强烈渴求,对于一个经济制度并不完善的中国是灾难性的。这引发了结构性的流动性过剩,从而造成目前的通货膨胀。
同时,由于社会投融资体系的不完善,使人们更加倾向于将货币向金融市场及其它地下集资方式转移。股权分置改革的推进、顺差不断扩大及大量热钱的涌入,向人们开启了一扇通向迅速增加货币财富的门。致使目前大量民间资本涌入股市,股票市场发展异常迅猛,总市值一度达到GDP的140%。但是,事实上,实体经济的发展并没有跟上资本市场发展的步伐,大量的上市公司的利润来源并不是产生于生产过程,而是来源于在资本市场上的获利。这样,在表面上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同步发展,整个社会的经济运行异常繁荣。
但是,我们知道,衡量社会的效率的标准为是否财富被最有效率的个体所支配。在目前的情况,恰恰是财富流入了那些并不能有效支配它的个体当中。这样便产生了矛盾,而且这种矛盾已经在发挥着他的影响。从内部上说,这个矛盾造成了股市的大起大落与宽幅震荡;在外部上,由于社会财富不能被高效率的支配,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与严重的贫富差距,并且影响到了其他行业的发展。目前中国房地产市场的虚假繁荣以及CPI的不断窜升与这不无关系。
社会本身拥有其自身的稳定机制,按照价值规律,价格必将围绕价值波动。这样,低效的社会经济运行模式必将为高效的模式所取代;股市、楼市过高的估值也必将有一个合理的回归过程。伴随着这些变化的,也必将是支配权的转移。我们认为,这种转移并不只是体现在当代的社会主体之间,同样体现在代际与国际间。
由于制度运行的路径依赖,改变一种模式必将带来高昂的成本。在这里,我们有现实的例子,97年的金融危机与日本的经济泡沫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当然中国拥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即物质生产领域相对强大、金融市场本质上并未完全开放。这样抵御外部风险的能力相对较强。但我们应该认清当前的形势,不要被西方错误的思想所奴役。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我们应该拥有自己的核心价值观,积极抵御外部风险。最终,使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在低成本的基础之上,并最终取得更高的运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