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现在不仅仅是中国的恶性通货膨胀,还有欧洲的债务危机,以及美国,日本巨额的外债都与2007年的过度救市有关。我们都知道经济运行是有规律可行的,有谷峰也有谷底,过度干预市场,会打乱经济的正常规律,不仅给政策制定者,也会给投资者,消费者提供错误的信息,这种措施虽然可能会在短时间解决经济低迷问题,但是无疑为以后留下了隐患,或者说吹大了市场的泡沫,我们都知道泡沫总会有一天是会破的。经济运行其实很多时候就像治水一样,只知道堵是不行的,因为随着水位的上升,再高的大坝也有被冲毁的一天,到那时造成的损失将是难以承受的,1929的经济大危机就是最好的例证。其实我一直对2007年中央的4万亿投资的必要性持否定态度,虽说那时中国的经济也受到美国经济危机的冲击,但是由于中国的金融市场还不开放,实际损失相对来说还是很小的,整个经济面并不是坏到需要ZF大规模救市的。但是由于欧美外部市场的萎缩,作为中国经济增长三驾马车之一的出口还是受到相当大的冲击的,一些出口外向型中小企业面临倒闭,大批农民工返乡。短期的经济数据出现了一些剧烈的波动,但是这些短期的数据加上恶劣的外部环境,中央认为必须强力启动内需,以此来消化那部分过剩的产能。但是又由于中国高储蓄率,低消费率的现状。短期内要想依靠个人消费来提振经济又不具有可行性。于是只有通过大规模的ZF购买来实现,于是一大批“铁公基”项目就这样,在并无充分认证下上马。
但是殊不知,大规模的ZF投资会在很大程度上对私人投资和消费上有挤出效应,这种投资具有很大的不可持续性。这是一种很短视的做法,虽然短期内效果明显,但是其副作用也尤其大:一,大规模ZF投资必定会使ZF的负债规模急剧增加,像欧洲的希腊,西班牙就是这种情况的典型,救市带来的巨额ZF债务甚至使国家面临破产的危险。二,大量重复投资会造成巨大的资浪费,还会对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的经济平稳运行造成巨大的风险。三,不利于产业升级。经济危机必定会使一批效应低下,处于产业链最低端的企业倒闭,从经济的长远来说会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但是ZF的救市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回扭曲市场信息,给投资者发出错误的信息。四,大规模投资必定带来货币的超量发行,极易造成恶性的通货膨胀,像现在中国的高通胀,其实归根结底就是超量的货币发行。
亚当斯密曾经说过市场有一只无形的手,在自动指挥经济的运行。在风险可控情况下,ZF应该尽可能的减少对市场的干预,有些时候ZF的做法貌似是减轻了经济危机,但是其实只不过是将隐患后移了,并在某种程度上吹大了危机这个泡沫。该来的总是逃不了了,研究世界经济近年来的运行规律,你会发现阶段性的经济衰退是不能避免的,与其让它大起大落,不如顺其自然,让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去解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