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老前辈早有教诲:不懂英法德,不谈文史哲。
在近代中国,能做到这一点的人一般都成就斐然,成大家者颇有些人。
至于哲学方面,近代中国先是战乱频繁,民不聊生,有天赋者大多去闹革命去了。等到解放后,马克思主义一统天下,哲学学科缺乏相应的学术自由,自然出不了大家。
中国学术的希望也就是中国哲学(当然含政治哲学)的希望,因为哲学本身是不能脱离自然学科与其他社会学科的发展的,实际上,正是由于自然学科与社会学科的繁荣,才能造就哲学的繁荣。同时,哲学的繁荣,又为其他科学提供的灵感与动力。就像惯性定律一样,一旦形成良性互动,一个国家的整体学术水平都会持续不断地得到大幅提升。
中国学术的希望自然要寄予中国的学者身上,而中国学者必须有独立思考之精神,才能有希望。独立思考之精神需要一个对学术宽容的社会环境,而关键是如何培育出这样的环境出来。
学者要独立思考,就至少在精神上与身体上不能受制于人,但这一点对当今的中国,确实是个软肋。
有心者,可以仔细研究一下德国的科研体制,因为德国古典哲学所创造出的顶峰,是至今为止任何国家都未曾超越的(包括美国)。而德国现今的科研体制肯定继承了某些有利于学术的文化传统,这一点,应该加以充分的注意。
散乱地写了上面的文字,作为自己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