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教师之家与经管教育
2105 3
2007-12-14
近日,经北京市第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四十次会议通过,任命周光权为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第一分院副检察长、检察委员会委员,任命黄京平为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第二分院副检察长、检察委员会委员。<p>  如果是法学教授不当了,改做“副检察长”,这当然是好事一桩;因为,法学教授改当检察长,不再是“外行领导内行”。</p><p>  无疑,这是加强社会主义法治的“具体表现”。但北京现在搞的这种“教授检察长”,不仅“丝连”,更谈不上“藕断”,人家成了“两栖动物”。如此这般,不得不令人生疑:请问“教授检察长”,你想得“鱼”还是得“熊掌”?或许,极少数“教授检察长”精力充沛,左右逢源,“鱼”和“熊掌”能够兼得。而北京市检察院检察长慕平说,到2008年年底,全市所有检察院都将有教授专家挂职副检察长;如果再将这种“创新”向全国“推而广之”,是不是所有的“教授检察长”都能够“兼得”?</p><p>  报道里说,目前,全市已经有11个区县检察院聘请了专家副检察长。这些副检察长分为两类,一种是咨询型副检察长,主要是参与分析检察机关工作中出现的重大疑难问题,难点案件,提供法律智力支持。另一种是决策型副检察长,这些副检察长负责专门的一摊业务工作,要对专门的领域负全责。这里,我们姑且不论“咨询型副检察长”,且说“对专门的领域负全责的副检察长”,既然是“负全责”,必然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必然要占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p><p>  中国人向来有“学而优则仕”喜好。笔者大胆猜想,很有可能,“教授检察长”个个都是称职的“副检察长”,但“教授”称不称职,就很难说了。事实上,当下,一些名教授,虽说没被任命为“副检察长”,但他们却是“董事”、“会长”、“理事长”、“顾问”之类,每每头戴多顶帽子。不错,“导师”本人是“风光无限”,但当学生的可就苦了,一年到头,师生之间只有几天时间“照面”。导师,导师,常常是“师而不导”。如今,教授当上“副检察长”,不知他们还有多少时间和精力为其学子们“传道、授业、解惑”?</p>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7-12-14 08:36:00
很有道理,值得深思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2-14 11:56:00
官学一体的体制又向前发展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2-17 12:50:00
教授检察长似乎还好办,最坏的结果就是学生吃亏。这群教授不做学问了,中国还有都是人做,对国家的影响还不是那么太坏。如果是检察长教授呢?如果哪天,一群检察长摇身一变,成了大学教授,而另一方面兼着检察长,那么,这更容易引成权力和学术的交易,检察长利用权力,到大学当教授,再用教授的名头到换取更多的权力和利益,这才是更麻烦的事。我很担心,一旦这种教授检察长成为趋,那么,检察长教授也就很快就会出炉了。这种利益的交换,所影响的就不止是另的学术界了。如果这些人再形成一个利益链,你是谁的学生,我是谁的老师,大家互相包庇,这就更麻烦了。目前中国学术界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如此,而如果这种风气由学术界扩展到了作为国家暴力机器的一部分,那么,就很可能影响中国法律的公正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