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龙瑞
对于中国画本体的认识,有许多或难或易的问题值得我们当代画家去深入思考。这是因为近现代以来,随着“欧风美雨”的东渐和社会经世致用的双重作用,中国画被迫用单一化现实性与写实性的权宜之计来缓解社会性生存压力,以应对来自外部与内部的全面瓦解。
(作品图片由睿画廊提供)
在此种创作语境中,美术作品中景物的真实性、造型的准确性、以及“惟妙惟肖”的品评标准,成了现实性、写实性的注脚,中国画笔墨本体受到了遮蔽。更为麻烦的是,在上述“双重作用”下,中国画品评的中西双重标准也获得了普适性。或以西立足,或以中为本的各色人等都可在“双重标准”中安然立身,中国画也似乎成了有点造型能力就可任意挥洒的画种了。画种边界的消弥,笔墨难度的降低,使得中国画由“指哪打哪”变成了“打哪指哪”,笔墨幻化、耐人寻味的作品越来越少了。
(作品图片由睿画廊提供)
时下许多国画作品,画法之奇特、手法之奇怪、效果之奇绝,可谓超越前贤;但就是少了些笔墨韵味的耐品性,作品成了一次性消费品,很难让观众“反复利用”,欣赏不已。
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了“画什么”而忽视了“怎么画”,习惯了用题材发现来代替笔墨表现,从根本上误解了中国画的本意,忽视了笔墨语言本身的重要性。(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