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学术道德监督
4324 24
2013-11-29
尽管“中国科技论文在线”已经度过了最初的稿源困难期,但在一些高水平大学,学者投稿的首选仍是国外期刊,不少人宁愿“耗”上一年半载的时间等待审稿,甚至甘冒被退稿的风险,也不愿将论文首发在国内论文在线平台上。而在国外,这种“先发后审”的在线发表方式也并未得到广泛认可。

症结在哪儿?记者由此展开了调查。

“科技论文在线”上,“真正顶尖的论文,不多”

“什么级别?影响力有多大?评职称管不管用?”刚被问到“愿不愿意在国内在线平台上首发论文”,山西医科大学生理学教授焦向英便抛出了一连串的问题。“虽然我现在不需要评职称了,但还要申报项目、参加教授评级,考核的内容主要是看有多少论文发在国家核心期刊上。如果这个网站被认可的程度很高,我当然愿意发。”

发论文,究竟是为了什么?

这是一个很多学者已经达成“共识”的问题——评职称。但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任李志民却始终觉得“很不对劲”:“20多年前我出国留学的时候,写论文、发论文还没有今天这么功利。一些纸质期刊,还会开辟专门的讨论区,刊登学界对上期论文的讨论争鸣。但现在,论文却丧失了原本的意义,成为评职称、加分的筹码。我们想做的,就是改变已经被异化为评价标准的科研论文,拉近学者间交流的距离,弱化出版角色。”

“还论文学术交流的本来面目”,这既是十年前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破土而出的重要原因,也是十年来它备受困扰的掣肘所在。原因正如焦向英所说,尽管发文方式简单便捷,但因为看不到能直接体现在工资、职称上的好处,很多优秀论文仍然是“SCI导向”。

“我发论文都是把最好的投在国外期刊上,剩下不好的或是被退稿的,才投在国内期刊上。”北京某重点大学青年教师杨峰告诉记者,这在学术圈是公认的投稿原则,“在一定意义上,在SCI期刊发文代表你的学术成果得到了国际认可,对评职称、学校排名都有好处,有的地方高校甚至会重奖。”

“评价导向和学者观念的共同作用,使得国内优秀论文首发率很低。”李志民感慨。而在这样的“内忧外患”下,尽管在过去10年间,科技论文在线每天发表的论文数量已由最初的每月50篇扩大到目前的每天50篇,但除了专门开辟的“优秀学者库”外,不少人认为,“真正顶尖的论文,还是不多”,学术交流的作用也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因为发文的、关注的、讨论的都不能代表顶尖水平”。

有事实佐证。记者打开中国科技在线网站,该网站首页推介的“一周热门优秀论文”的前十名,论文作者均为在读研究生,点击量最高有199次,低的只有几十次。在中国数百万科研人员、该网站有32万名注册会员的对照下,这些数字传导的力量显得很微弱。

“很多学校规定研究生毕业必须要发论文,长此以往,这个本意为加强学术交流的网站会不会在缺乏优秀稿源的窘况下,变成研究生论文基地?”有业内人士表示担忧。


转载至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3/10/284255.shtm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3-11-29 12:16:21
网友留言:"清华一年发表SCI论文4000篇,而清华的学术订阅费一年估计也在4000万以上(少也少不了多少)"——以此推测每年中国发表sci16万篇,约需费用10几亿。其中半数给《自然》,则《自然》一家即可从中国赚5个亿。基本旱涝保收的收入。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11-29 12:17:06
力挺 力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11-29 12:30:31
发论文太功利,你这不废话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11-29 12:39:10
顶起来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11-29 12:43:22
zhoulonghai 发表于 2013-11-29 12:30
发论文太功利,你这不废话吗
不要激动,只是在科学网上看到,觉得比较适合这个版块,就转过来了。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加微信,拉你入群
微信外可尝试点击本链接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