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要从事学术研究?学术研究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何在?
学术界一般的把学术研究分为基础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应用性研究主要是指面对现实环境的生产、管理等具体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寻找解决的办法,而基础性研究则是从人类发展的过去的经验事实中通过探寻其内在的运行机制的特征来把握其发展的趋势。中国的经济发展从自身的数千年的发展历史来看,把市场经济看做一种基本的经济制度是历史的一个巨大进步,但是从一个时间的截面来看,则存在很多的问题。首先,中国之所以选择市场经济制度是因为市场经济制度使得很多国家走向了富裕,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时代背景迫使中国的决策者在历史的耻辱教训中不得不选择这样的发展道路,这是国家竞争的结果。然而,我们不得不面临另外的一个现实:西方的市场经济制度是社会选择的结果,而不是国家选择的结果。欧洲国家在经历了一个漫长观念和文化的演化路径,西方的宗教意识使得国民养成了处理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理念,如宗教的天职观念,她警示人们只有通过自己对工作的努力才能完成对自己罪恶的救赎。再如人与人之间的平等理念则彰显了人们在社会交往的行为模式。中国虽然拥有五千年悠久的文化,但是这种文化则以儒家文化作为显文化,儒家的这种文化不仅强化了费孝通先生的差序格局的社会结构的构建,而且这种差序格局以各种形式渗透到中国市场化过程的不同的组织结构中。单位领导和职工之间的差序关系,使得被决策者们养成了一种“围观”的心态:领导在上面讲话,职工在下面围观;大学老师砸课堂上课,学生在下面围观。.....
儒家文化可能还形成了一种中国市场化过程中的一种独特的资源配置的方式。现在我们假设社会就是有一个个由石子扔到河里形成的一个波浪圈所构成,波浪圈的中心代表着权利和决策,围绕中心的一层层波浪则是其下属或者员工,距离中心越近则代表越容易获得资源,距离中心最远的是一般的员工,他们获得单位规定的最基本福利。中间层获得资源的方式是依靠中国的潜规则和寻租的方式而得到的。这种资源的配置方式在中国的事业单位、国家机关、国有企业表现。这种社会结构让人产生一种从圈的外层向内层行动的努力意识。
以中国的经济学研究为例,中国市场经济制度确立以后,经济学自然成为社会的一个显学。中国的经济学研究有三种不同的心态或者说状态:第一种是看着中国的科研体制,这些人的研究目的是为了国家的各种课题和项目,获得国家的课题和项目不仅意味着获得财富,而且也获得了所谓的“社会认可”,这样就可以获得更多的横向合作;第二种状态是眼睛盯着理论,这些通常具有良好的理论素养和文献阅读能力,他们通常盯着国外的最先研究成果,在对这些理论大致的了解以后,开始牵强的把这些理论运用于中国经济现实的解释之中;第三种状态是把眼光同时集中于外国的理论成果和本土的经济社会现象,他们一方面通过对西方经济社会理论的解释目的、研究方法、研究范式的仔细体会,来来理解这些理论对于中国的实用性。第一类人是最幸福的,因为他们已经处于这种差序格局的中心,但是他们是对西方的经济理论和中国的经济现实通常是一知半解。他们甚至于凭借自己的早期对资本论的研究让自己终生受益。第二类人是智慧和聪颖的,他们有超强的学习和领悟能力,当然他们也凭借自己的努力得到了自己应该得到的。只有第三类人是迂腐的,他们往往从知识的价值入手,探索和思考人类知识的意义和真理性,这一类人通常是贫穷的,但是他们的存在也是非常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