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到《南方周末》上一篇有关浙江血铅污染的报道启发,华东政法大学研究生二年级的方琦同学和她的另外两个小伙伴从本科阶段开始,耗时两年半的时间终于完成了项目——《让“沉重的农村”轻起来----对渝浙沪工业污染的实地调研》并将她们的这一成果带到“挑战杯”上接受老师、同学们的检验。
为了研究这一项目,方琦同学和他的另外两个同窗密友,决定“上山下乡”——探访污染工厂、法院、受害者,调查当地的工厂及其工业污染的情况及原因,尽管曾经遭遇工厂人员的阻拦,甚至用狗来驱赶她们,但是这些工厂主显然低估了这“三个小女生”的决心,其后,她们又发放了1800份问卷,覆盖了全国24个省市,引入了数理统计知识分析得到的数据。通过采访有关方面的专家使得自己业已形成的想法变得成熟起来,她们所不懈坚持的项目终于在挑战杯上开花结果。
而说到,最实用的发明。山东交通大学的王林贤同学带来的项目《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城市技术的城市公共交通服务管理平台涉及》。主要是为大家解决等公交难的问题。“我们的作品是希望大家足不出户就能够把握公交车的相关数据,例如:乘客的多寡、班车之间的间隔。可以令交通调度方能够更好的实现监管和指挥,令车辆能够自行的规划出道路,自行了解道路的行车状况。”王林贤在台上表明了展示的目标后,进一步解释了如何达到这一目标,“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们可以通过物联网体系向只能以及智慧跨度。”
来自温州大学王华华同学带来的项目《保护式征收:城镇化土地征收治理模式研究——基于温州“三分三改”政策是先调查》则涉及了“拆迁”这一极具争议的话题。王华华还指出近年来研究拆迁补偿解决方案的一种通病——“局限于ZF保障式征地政策。所谓保障,便是以最低标准给予补偿。如果要使得拆迁户的权益得到提高,则必须将视角从保障转化为对拆迁户的保护。”
在答辩行将结束时,担任此次活动的评委之一转过身来,对大家说道:“通过此次答辩,我们可以看到,我们学生的研究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在充分肯定同学们研究水准的同时,该评委更多地表达了对同学们未来的期望,“对于现在的大学生,我希望你们能够关注社会显著和热点的问题,同时要注重课外的积累,对知识要既有宏观的掌握,又要有微观的把握,避免走向空洞。纯粹的空想那是不行的,要将研究的问题具体化。这也是我们大学生能够在社会上有所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