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跨学科讨论区 哲学与心理学版
1230 1
2013-12-03

  “如果农民把菜直接卖给菜贩子,是挣不到什么钱的……”

       “这个农民卖给菜贩子利润不会高一点吗?”

       “菜贩子把价格压得这么低,利润怎么会高呢……”

       “他没有其他的成本呀……那你们这个抽样是怎么抽的呀?”

       记者来到这块展示区时,华东师范大学参赛队员方筱正在给苏州大学社会学院的李亮老师解答疑惑。本身对社会学比较有研究的李亮老师似乎对他的项目——“农民农”生存状况与发展对策研究很感兴趣,问了一个又一个问题。但本科生方筱显然对自己的研究胸有成竹,不厌其烦地为老师和其他观摩者解答疑惑。

       方筱背后的展示墙上,一位衣着简陋的老人坐在屋门前,照片中阳光洒落一地,而老人一大半的身体都被笼罩在屋檐的阴影中。“都市庄客”这四个字像阴影一般投射在海报的右下方。什么是“都市庄客”?连在社会学方面颇有研究的老师都对它充满好奇,李露萍和方筱的这项研究最大的创新点就在于他们的研究对象群体——“农民农”。

       “农民农”?不是农民工,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农民。“农民农”的概念最早是由著名的社会学家、三农问题专家曹锦清教授提出,但只是宽泛地定义为“到本地来务农的外来农民”。而李、方两位同学创造性地给了“农民农”更能体现其本质特征的新定义,提出了这个群体所受到的户籍问题、土地租赁及社会保障等具体问题,全面地描述了这个群体的生存状态。“我们通过这些问题将‘农民农’从农民和农民工之中清楚地区分出来,界定出一个全新的群体……他们是一个被忽视的群体,也是完全没有保障的。”

       实际上,“农民农”的收入水平和普通农民差不多,但他们不享有本地农民的政策保障。“我们采访的个案中有这样的,一场火灾之后他们所有的东西都没了,但没有人会管他们。”方筱的团队在上海各区共问卷调查了1253个这样的“农民农”,对58个对象进行了深度访谈,访谈对象包括“农民农”、当地ZF、村集体及土地承包商。

       在他们的田野调查照片墙上,记者看到的是绿油油的菜地,没有屋顶和窗户玻璃的房屋,垃圾成堆的小弄,趴在小塑料凳上吃饭的儿童……不仅是物质生活上的极度贫瘠,在情感上他们也常受到本地农民或居民的排斥。“他们是底层中的底层。”李老师说。

        但也就是这样一个群体,供给着整个上海大部分的农作物需求,他们才是农业生产的主力军。但社会回馈了他们些什么?“我们的主要目的在于让人们和ZF承认这个群体的存在,并开始关注他们……这是一件基础性的工作……而归跟到底是城市农业运作模式的问题……”方筱并没有觉得改善这个群体的生活是一蹴而就的,现阶段他只希望他所做的,能够换来社会对农民农这个群体更多、更深入的关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3-12-3 23:21:01
关于菜篮子问题,前年就有这个问题出现,当时关注下就没做了,希望你们做好了给大家看看情况哦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