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发展迅速,生产力不断提高,伴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接踵而至的便是环境危机。公害案件的发生给人类敲响了警钟,人们开始反思经济与环境的关系,认识到经济发展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破坏。各界学者从不同角度探讨环境问题,以期从中寻找正确解决环境与经济之间尖锐冲突的有效路径,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
一、环境问题的产生萨缪尔森提出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是判断物品是否具有公共性的两大标准。公共物品的供给不具有竞争性,是指增加一个人对该物品消费,产品的边际成本不会有任何增加,即成本为零。公共物品消费不具有排他性,是指公共物品的消费权或享有权并不是由某个人所有,而是由整个社会占有
[1]。比照公共物品的两大属性可以发现环境资源属于公共物品,环境资源由所有人共享,并不属于某个人所有,另外,一个人享用环境资源的同时不得排斥其他人的享用。环境资源的这种属性易导致经济学意义上的外部性问题。按照传统福利经济学的观点,外部性是一种经济力量对于另一种经济力量的“非市场性”的附带影响,是经济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
[2]。也就是说,是外部性在生产过程中,生产者的生产经营活动给交易对象以外的其他人带来的利害影响。正外部性是生产者的活动以非市场交易方式对另外一方产生有利影响,负外部性则是对另一方产生消极影响。在环境活动中,当某个人或组织做出保护环境的举动时,其付出了成本得到的收益由社会享用;当破坏环境时所得收益由个人享用而成本却可以转嫁给整个社会,也就是说,其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所产生的成本没有计入进行市场交易时的私人成本中。外部性问题的存在导致了市场失灵,资源配置效率低下。以环境污染为例,污染者污染环境的成本由于外部性转嫁给整个社会,也就不会在其私人成本中体现,边际社会成本大于边际私人成本,污染者从其个人利益出发寻求最优产量组合。根据经济学观点,社会最优产量在社会成本与社会收益均衡时出现,而在上述情况中,污染者个人的最优产量偏离社会的最优产量,势必会出现污染者过度生产的情况。而对于受污染影响的生产者而言,不得不承担因污染者污染带来的损失,即个人成本比最初要增加,例如发电厂要使用清水必须要花费费用去清洁上游造纸厂排放的污水,此时个人成本小于社会成本,这将促使生产者缩小生产,最终导致社会急需物品供给不足,其他物品生产过剩,资源配置效应出现误差,市场失灵出现。成本付出与收益享有的不平衡性加之行为人的经济人假设使得更多人放弃从事保护环境的正外部性活动,使环境破坏和生态恶化愈演愈烈,环境危机最终出现。
境问题的有效解决关键在于将保护环境纳入产业范畴,促进环境产业中生产、供给、消费环节的良性合作与运行。在ZF代替公民行使所有权的前提下,恰当引入市场机制,通过ZF干预与市场交易促使社会公众和企业积极从事保护环境的活动,从而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所以ZF使用水处理设备来处理污水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