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即是享受,也有痛苦,而痛苦不仅表现在生理上,也表现为心理上,如不平等给人的伤害等,且随着生活的发展,后者更为普遍与更被人们所关注。
不平等显然不利于生活的幸福与发展。首先,如果成功更多的是以机遇、关系与权力而不是勤劳与智慧,那么一部份人就很容易获得一切,并因沉浸在享受中而丧失思想、情感与进步精神;相反更多的人则失去机会而只能体会艰辛与痛苦,并因此丧失生活的信心。
其次不平等很容易刺激人们产生痛苦比较,且这种痛苦比较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不平等让人更多地感受到失意与失志。生活中总有许多欲望与追求,其失意是难免的,而不平等会刺激人的痛苦神经,让平淡与平常的失意变成失败,并使人感到无赖与堕落。
二是对已有的生活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尽管富裕是少数,但其奢侈与不劳而获容易成为生活的标准、比较的对象,于是本来对自己的工作与生活是满意的,而在不平等的刺激下感觉就不一样了,即突然发现自己很不幸,其痛苦感也就被激发了。
三是让人的妒嫉演变成不信任与仇视。妒嫉是由于有限的生活资源被他人获得而感到紧张与敌视,而不平等会让人一旦发现别人比自己好就产生妒嫉与痛苦,并演变为对他人与社会的不信任与仇视。
在传统的农业社会,人的享受主要产生于简单、自然的游戏、闲聊与亲情,或者更高层次的是个性化的诗情画意与艺术创作,其田园生活即容易满足人们的需要,又难以形成相同性比较痛苦。此时虽然也有不平等,但更多的是继承与长期不变的地位,因而不会刺激人们产生太多痛苦与痛苦的比较感受。
而在工业社会就不同了,不平等与不断产生的不平等在不断刺激人们、伤害着人们的生活,并已成为人们痛苦的根源与社会发展的主要障碍。
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应是个性发展与不同追求的结果,并在群体生活以平等互利的关系让人感觉到其存在的意义,如我是医生为大家看病而获得尊敬,我是专家为大家解惑而获得地位,且人人都能以自己的努力来当医生、专家,但现实因市场的失灵、落后的文化传统与腐败所形成的不平等让我们难以接受人与人之间的不同。
虽然市场经济最初也带来了平等、互利的生活环境,财富也给人激情,但这是暂时的、表面的,因而如果我们过于相信市场的力量与迷信传统的意义,就会带来灾难。
今天,市场已变成财富与权力的天堂,何来机遇与平等?投机与关系肆虐,何来勤劳与智慧?生活的市场化、财富化,何来人性与道德?传统文化成了各种弊病与深层次问题的掩饰与对现状的自慰器,何来理性与激情?
也许理论与思想的最大错误是现在的经济学,生活从来不是、也不可能是物质化的东西,人们更不希望生活的物质化,人性与平等才是人们真正与持续追求的生活。此时,经济学也就很容易成为少数人用来迷惑他人的工具。
资本主义从来就是以平等自由与宽容为宗旨的,市场经济仅仅是这种追求的手段与表现,且市场经济没有好的文化、制度环境就难有好的表现,而我们把它照搬过来并作为进步的准则,这完全是一种误导,是被一些人利用与ZF急功近利的结果。
试想,当一个社会中最有知识、潜力、激情的青年没有好的生活环境,这个社会有前途吗?当一些企业高管、ZF官员百倍、千倍于大众的收入与财富我们还能心满意足的生活与工作吗?当不平等正在严重侵蚀着社会财产、生活资源、人类道德与生活的激情,这还不够严重与危险吗?
如今,平等也成为当今生活的第一需要,而只有实现了平等,我们的生活才有热情、我们的国家才有希望。 生活需要人性化、道德化,不平等肯定是不能再继续下去了,我们也强烈地感觉到不平等面临着人性、思想与高层领导的斗争,显然,这是非常重要的斗争、也是我们必然胜利的斗争。摘自生活学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