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学者林毅夫: 央行应大胆加息抑制通胀
(北京讯)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上周六在“21世纪经济年会”上表示,在目前高投资、高出口、高消费以及较高物价涨幅的经济形势下,宏观调控应以数量和行政手段更有效,有关部门应更大胆的提高利率,抑制高通胀风险。
他对于新一年中国宏观政策的选择提出建议是:“明年中国经济将面临较大的通货膨胀压力,调控部门应更大胆地利用利率调控手段,抑制高通胀风险。”
但他认为:“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其负面作用要大于正面作用,因为它主要挤压的是中小企业贷款,不利于解决就业、收入分配、启动内需。”
根据北京晨报报道,林毅夫说,提高利率则更有利,可以减少投资和消费,使得通胀压力缓解,也能减少资产泡沫,逐步让储蓄利率为正,否则就等于政府直接把资金赶到股市、房市。
林毅夫对于中国经济作出了详细的盘点和展望。上个月,CPI创下11年以来的单月最高涨幅,这再度引起林毅夫的关注。“在16个主要经济部门中,今年出现价格上涨的部门已经多达10个,较往年有了明显增多。”
他表示,前几年中国出现的产能过剩已被投资、消费和出口这“三驾马车”的高增长逐渐消除,通货膨胀率随之上升,中国经济持续多年的 “高增长、低通胀”形势已发生变化,明年中国经济将面临较大的通胀压力。
事实上,为了备战来年的通胀压力,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经将明年的货币政策定调为“紧缩”。上周四,央行刚刚完成今年的第六次加息,不少人士担心这一货币利差会吸引更多热钱进场,助推中国资本市场的泡沫。对此,林毅夫认为不必过于担忧。 而另一个重磅货币政策——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今年已经上调了十次。
不过,在货币政策选择上,林毅夫更喜好加息。“如果利率不能比较快速地调整,维持正利率,那等于把银行的储蓄赶到股市、楼市上去。”
不过,国际环境的变化却引起了学界对加息的担忧,特别是受次贷危机影响,美联储持续出台减息政策,中国却已在今年连续六次加息,中美两国利差如果继续扩大,势必会吸引更多热钱进场,助推中国资本市场的泡沫。
不过,林毅夫表示,由于中国资本账户没有开放,人民币不可自由兑换,而外来投机者将面临10%左右的交易费用,目前的中美利差还不足以吸引热钱进入。
“目前,中国货币政策已由稳健改为‘从紧’,这是很及时的。”林毅夫说,之所以采取从紧的货币政策,是因为2003年延续至今的“高增长、低通胀”形势已发生变化,
“1997年至2002年中国经济主要表现为产能过剩以及通货紧缩,因而利率政策的调控作用有限。”林毅夫说,2003年至今中国产能过剩情况逐渐消除,在“三高”的情况下,调控应以利率更为有效。
“热钱流入的目标可能有三个:货币升值,赚中美的利率差,在国内资本市场获利。”林毅夫说,由于中国资本账户没有开放,人民币不可自由兑换,外来投机者的交易费用很高,中美利差不足以吸引热钱。同时,提高利率本身对资产泡沫有抑制作用。
对于颇受关注的汇率问题,林毅夫认为,只要人民币继续执行主动、可控、渐进的汇率调整办法,每年根据美元的强弱将调整范围控制在3%—5%之间浮动,即属正常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