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听说熊彼特还写过《经济学原理》,汗。。。。。。
熊彼特的经济学是偏向供给方面的发展问题,凯恩斯经济学讨论的是需求管理,在那个时代,后者更吃香。
除了纳尔逊和温特等人在演化经济理论中对于熊彼特的思想有所阐述以外,90年代以后,经济增长文献当中也都不同程度地带有熊彼特的“创造性破坏”的思想的痕迹,能被说成遗忘了吗?在赫尔普曼的《经济增长的秘密》一书中,影响经济增长的四个因素之一就有涉及。此外,霍依特和阿吉翁曾经写过的一些文章也带有熊彼特的痕迹。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2-31 11:58:14编辑过]
凯恩斯的《通论》,是一个比较完整的宏观经济理论体系,通过它,可以帮助认识我们生存其中的经济制度,理解和调控它的运行。因此,它具有很高的科学发现价值。可以有点夸张地说,它就是经济学半壁江山。
反观熊彼特,他那本书有这种学术价值呢,没有。
凯恩斯的《通论》,是一个比较完整的宏观经济理论体系,通过它,可以帮助认识我们生存其中的经济制度,理解和调控它的运行。因此,它具有很高的科学发现价值。可以有点夸张地说,它就是经济学半壁江山。
反观熊彼特,他那本书有这种学术价值呢,没有。
哪本书,有这种分量,讲解一下,让大家学习。
哪本书,有这种分量,讲解一下,让大家学习。
简要梳理一下熊彼特主要著作,可以试着看看他要建立的框架:
《理论经济学的本质和概要》:把瓦尔拉斯的静态分析和他本人的动态分析结合起来。
《经济发展理论》中的创新理论、静态和动态经济模型、借助经济理论与其他社会科学的结合来理解整个经济过程(中文版不全)。
《Economic doctrine and method》:经济社会学(老制度经济学)。
《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经济制度分析、“熊彼特”假说。
《经济分析史》:按照经济社会学梳理经济思想史。
还有《经济周期理论》中的长波理论、《货币论》等等。
熊彼特的著作总是带有太深刻的思想和宏大的体系,不变进行(形式化)分析,使其很难在课堂上传授。如果没有发轫于新古典综合派的努力(萨缪尔森是熊彼特在哈佛的学生)和借助通行经济学教材的传播,以及后人发展出的宏观经济政策菜单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方便(对于一门学说占据“正统”很关键),难说凯恩斯的《通论》今天的地位如何。也不是凯恩斯第一个说明了宏观经济运行机制,说明了宏观经济运行机制也不好说贡献就最大。
两人同年出生(1883),一个剑桥教授,一个哈佛教授;一个是贵族出身,一个终生十足贵族气;一个投机发达财大气粗,一个经营失败长期债台高筑;一个担任布雷顿森林会议代表丧失英镑核心地位怅然离场,一个担任财长不到一年管理不当狼狈下台;一个心脏病突发去世(1946),一个因脑溢血致死(1950)。
如果有人说凯恩斯比xiaoyang强,没人有异议。但是对于熊彼特和凯恩斯两位这种级别的经济学家,不好笼统说谁比谁强,只能说谁比谁在某个领域贡献更大。我想这也是为什么每年颁发诺贝尔奖是都要说“XXX因在XXX领域的开创性、突出或者杰出贡献。。。。。。”的原因。
建立理论体系,需要历史沉淀尤其是哲学的影响,美国没有这种文化底蕴,它出不了象凯恩斯那样的大师。它在经济学上值得一提的贡献,是制度学派。
萨缪尔逊是原装美国人,他代表的就是美国文化,他的经济学水平比他的老师还差。他的老师尽管写了《经济分析史》,但并不真正懂啥是经济分析,他懂马克思和凯恩斯吗,我看基本不懂。不过,他对经济思想的筛选和研究,也有学术价值,对此所有研究经济学的人,都不会否认。
有的人,一看到美国人获得了诺奖,就认为作出了很多的贡献,这其实是误区:真正大的学术贡献,活着能被理解,那就很好了;能获奖,说明它很容易被社会理解,因而往往是比较简单的发现或理论。
建立理论体系,需要历史沉淀尤其是哲学的影响,美国没有这种文化底蕴,它出不了象凯恩斯那样的大师。它在经济学上值得一提的贡献,是制度学派。
萨缪尔逊是原装美国人,他代表的就是美国文化,他的经济学水平比他的老师还差。他的老师尽管写了《经济分析史》,但并不真正懂啥是经济分析,他懂马克思和凯恩斯吗,我看基本不懂。不过,他对经济思想的筛选和研究,也有学术价值,对此所有研究经济学的人,都不会否认。
有的人,一看到美国人获得了诺奖,就认为作出了很多的贡献,这其实是误区:真正大的学术贡献,活着能被理解,那就很好了;能获奖,说明它很容易被社会理解,因而往往是比较简单的发现或理论。
虽然现代经济学受到的哲学影响很大程度上是源于休谟和康德的哲学,不过美国学者的哲学功底我想至少不会比你差。你对于休谟的《人性论》或者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的领悟能力有多少。我想你也未必会读懂弗兰克.奈特。
你总是说凯恩斯是你心目中的大师级人物,不过我看你对于凯恩斯也了解不了多少。从你以往的回帖当中基本上可以窥见一斑。
你说美国经济学上唯一值得一提的贡献,是制度学派学派。请问你对于康芒斯的《制度经济学》或者凡勃伦的《有闲阶级论》了解多少。
由萨缪尔森是美国人推出他的经济学水平比他的老师还差——这难道就是你的逻辑。
这似乎不是论证的基本方法吧。要想指责谁的水平如何。
首先必须要明白别人说的是什么,而且需要通过逻辑论证指出别人确实存在的缺陷。
不过在你的言语之中似乎没有发现任何眉目。
你总是说萨缪尔森是三流经济学家,恐怕你连“经济学的基本入门”都没有达到。
没有根据的直接批判,这是谁都会用的手段。
而通过逻辑分析进行指出经济学分析存在的问题,这就不是谁可以做到的了。
熊彼特懂经济分析吗?虽然熊彼特的分析是界于经济学和社会学的交叉点。
虽然熊彼特在经济分析上也存在一些瑕疵。但是是否懂“经济分析”还是不容质疑的。
他懂马克思和凯恩斯吗?我想你提出这个问题之前,首先考虑一下自己懂的多少。
不要遇到什么问题的时候,就把马克思和凯恩斯拿出来作为挡箭牌。
诺奖本身并不是最前沿的经济学理论,基本上都是属于二三十年以前的前沿研究领域。
但是本身的价值如果有点经济学常识的人是不会怀疑的。
你说是“误区”,给个理由啊。
直接给出结论,而不给出论据。这是论证方法吗。
学术在很大层面上并不一定需要以被很多人理解作为前提。
当然经济学家偶尔也会写一些有趣而且容易被理解的经济学普及读物,但是这和学术并不可同日耳语。
能获奖,说明容易被理解。从1969年-2007年的诺贝尔奖得主的理论请问你能看懂皮毛吗。
如果一点都看不懂,就别说是比较简单的发现或者理论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1 10:11:56编辑过]
简要梳理一下熊彼特主要著作,可以试着看看他要建立的框架:
《理论经济学的本质和概要》:把瓦尔拉斯的静态分析和他本人的动态分析结合起来。
《经济发展理论》中的创新理论、静态和动态经济模型、借助经济理论与其他社会科学的结合来理解整个经济过程(中文版不全)。
《Economic doctrine and method》:经济社会学(老制度经济学)。
《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经济制度分析、“熊彼特”假说。
《经济分析史》:按照经济社会学梳理经济思想史。
还有《经济周期理论》中的长波理论、《货币论》等等。
熊彼特的著作总是带有太深刻的思想和宏大的体系,不变进行(形式化)分析,使其很难在课堂上传授。如果没有发轫于新古典综合派的努力(萨缪尔森是熊彼特在哈佛的学生)和借助通行经济学教材的传播,以及后人发展出的宏观经济政策菜单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方便(对于一门学说占据“正统”很关键),难说凯恩斯的《通论》今天的地位如何。也不是凯恩斯第一个说明了宏观经济运行机制,说明了宏观经济运行机制也不好说贡献就最大。
两人同年出生(1883),一个剑桥教授,一个哈佛教授;一个是贵族出身,一个终生十足贵族气;一个投机发达财大气粗,一个经营失败长期债台高筑;一个担任布雷顿森林会议代表丧失英镑核心地位怅然离场,一个担任财长不到一年管理不当狼狈下台;一个心脏病突发去世(1946),一个因脑溢血致死(1950)。
如果有人说凯恩斯比xiaoyang强,没人有异议。但是对于熊彼特和凯恩斯两位这种级别的经济学家,不好笼统说谁比谁强,只能说谁比谁在某个领域贡献更大。我想这也是为什么每年颁发诺贝尔奖是都要说“XXX因在XXX领域的开创性、突出或者杰出贡献。。。。。。”的原因。
其实,对于两个经济学家作出比较谁优谁劣,本身就并不可取。
尤其是在目前经济学研究高度专业化的今天。
即使是以前横跨多个学科领域的大牛级人物。
他们往往也会侧重于考虑某个方面,同时也会忽视某个方面。
其实最为关键的还是理解他们的学说当中可取之处(当然通常也只是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的评价)
在我看来,对两个人进行比较是毫无意义的事情。
凯恩斯似乎也并没有说自己首先提出宏观经济运行机制。
凯恩斯也毫不掩饰维克塞尔和费雪对他在宏观经济理论的影响。
新经济社会学界对于熊彼特在经济社会学的贡献是很赞赏的。
在康奈尔大学教授斯威德博格的《经济社会学原理》当中有所谈论。
熊彼特的“创造性破坏”以及“企业家精神”等等概念对于后来经济学以及社会学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而在演化经济学以及90年代以后的经济增长理论之中,谁也不敢忽视熊彼特。
其实熊彼特和哈耶克,马克思,凯恩斯等人一样,他们的观点还都只是被理解了其中很少的一部分而已。
还有待后人进一步的思考。
建立理论体系,需要历史沉淀尤其是哲学的影响,美国没有这种文化底蕴,它出不了象凯恩斯那样的大师。它在经济学上值得一提的贡献,是制度学派。
萨缪尔逊是原装美国人,他代表的就是美国文化,他的经济学水平比他的老师还差。他的老师尽管写了《经济分析史》,但并不真正懂啥是经济分析,他懂马克思和凯恩斯吗,我看基本不懂。不过,他对经济思想的筛选和研究,也有学术价值,对此所有研究经济学的人,都不会否认。
有的人,一看到美国人获得了诺奖,就认为作出了很多的贡献,这其实是误区:真正大的学术贡献,活着能被理解,那就很好了;能获奖,说明它很容易被社会理解,因而往往是比较简单的发现或理论。
fujo11师兄还是多论证论证为好,不要总是以一种“大腕”的口气轻飘飘的抛给我们后辈一个结论。把别人搞得稀里糊涂不是卓尔不群的高人,就是一种变态的肤浅(前者往往很短命)。
文化底蕴对与理论体系的建设很重要,但是文化底蕴和建立理论体系没有直接的联系。有文化底蕴就有本土理论体系?未必,四大文明古国有没有经济学理论体系。反过来,没有文化底蕴就没有本土理论体系?那也不见得。借鉴和引入可以弥补本土的不足。你说美国没有这种文化底蕴,我不同意。你提到制度学派,如果我没有理解错的话,应该是老制度学派。老制度学派代表人物凡勃伦的哲学基础可是原生态的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本能主义心理学,借助了上世纪之交才出现的哲学,凡勃伦才称为经济学中的“异教徒”。有点哲学史知识的人都应该知道美国人皮尔斯。
凡勃伦,弗里德曼,斯蒂格勒,科斯等大牛都是外籍移民或者移民后裔,没记错的话,萨缪尔森也是。我看过萨缪尔森写过关于马克思资本理论的文章,比许多号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要严谨和深刻得多。萨缪尔森经济学水平差,但是仅就宏观经济学而言,他能作出IS-LM模型,能得出乘数-加速数原理等等。fujo11兄很懂凯恩斯,看来是不屑弄出这些“奇技淫巧”。萨缪尔森的国际贸易理论(H-O-S模型),公共物品理论看来也不值一提。你一方面说美国没有文化意蕴,一方面都说萨缪尔森了代表美国文化。我理解能力差,看到这有点晕了。
凯恩斯是巨匠,有人说如果凯恩斯没死,首届偌奖非他莫属。我很赞同!但是叫嚷着凯斯恩很伟大的人未必自己就可以鸡犬升天了。就像说喜欢肖邦的人未必比我高雅,尽管我更喜欢cranberries。熊彼特的《从马克思到凯恩斯》一书在fujo11师兄看来又是觉得此书不值一提了,因为熊彼特根本不懂马克思和凯恩斯,那这本书就是胡诌了。
我已经说过,凯恩斯影响大,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凯恩斯经济学能够在经济学课堂里面传授,经济学入门生就是听着宏观经济学开始学习经济学。凯恩斯经济学在教学和传承上有先发优势,这也是那个经济学水平很差的萨缪尔森的贡献!
然而,现代经济学早就不是微观经济学加宏观经济学了。bajjio兄多次提到了演化经济学和经济社会学,这是熊彼特的幽灵一直盘旋在经济学和社会科学领域。为什么呢?因为熊彼特的灵魂没有被超度(undelivered soul on the bank of Hades,这是Reinert说Sombart的,同样也适用于熊彼特)。Nelson和Winter的《经济变迁的演化理论》明确地在前言中说“最为感激的是约瑟夫.熊彼特和赫伯特.西蒙”。这本书当然比不上《通论》,但是是现代演化经济学的滥觞之源。沿着熊彼特的思路,技术变迁理论,长波理论,国家创新体系理论,不均衡发展理论都有了自己的山头--“Neo-Schumepeterian”。熊彼特毕生努力的方面是建立起一个经济社会学理论(经济社会学是什么,可以看《经济分析史》论方法那部分),这方面常被忽视。Swedberg,Yuichi Shionoya等人在努力的恢复熊彼特试着要建立的框架。经济社会学的制度分析加上Neo-Schumpeterian的技术创新分析两大分支一旦形成合流(Nelson2004年已经意识到这点了),有可能会有一系列新的理论突破。熊彼特在管理学中的影响,我想还是要比凯恩斯大,因为德鲁克只说了前者没有说后者。
不要再笼统地说一个经济学家比另一个经济学家强,至少在本版。不要在和尚面前说上帝是万能的,和尚会闭起眼睛,双手合十,唱曰:我佛慈悲。
高鸿业老师教导晚辈说:不是我们发现了新理论,是我们读的太少了!
附两篇熊彼特经济学的研究进展综述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1 15:05:52编辑过]
凡是能够评价别人的经济学理论的高低或缺陷的人,都有自己的理论基础,即使这个基础并不是他本人建立的。
我既然这样评价熊彼特和萨缪尔逊,至少能说个之乎者也来,BAJJIO版主如此气愤,如此对我有看法,想必也能对我的观点,说个1234来,我很想听听你的高论。
举个例子,我说上述熊彼特师徒俩不理解马克思,我有根据,我在《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研究》一书中写到:“至于象熊彼特这样的名经济学家,在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方面没有取得任何进展,我一 点也不感到意外。尽管他写了大部头的《经济分析史》,并在其中表现出了百科全书般的素养, 但是深度还不够。熊彼特在《从马克思到凯恩斯十大经济学家》一书中的“卡尔·马克思”篇“作为经济学家的马克思”小节内,尽管不相信耗费劳动价值理论是正确的,却 讲什么剩余价值在一卷生产和三卷分配中,并没有什么矛盾之处。这充分证明了熊彼特对劳动价值理论的理解,是多么肤浅和错误。 还有如勒克西斯这样的不那么著名的经济学家,以及其现代的翻版—非常著名的经济学家萨谬尔逊。这两人都持有这样的观点:马克思在一卷坚持的是耗费劳动价值理论 在二卷把这一点淡化,在三卷则坚持的是生产成本论及供求决定论。这种观点是基于对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浮浅了解为基础的,离对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进行真正的学术研究,还很遥远。”不过,萨缪尔逊还是有点自我批判精神的,他在《经济学》最新版中,删除了对马克思的评论。
说句实在话,我对XIAOYANG版主不太了解,不知对你说些什么。
既然有的网友提出疑问:“约瑟夫•熊彼特(Joseph Schumpeter)和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是他们那个时代最受敬仰的两位经济学家。两人都生于1883年;凯恩斯去世4年后,熊彼特在1950年去世。他们两个人都改变了一代人的思想。那么,为什么一个很有影响力的经济学派以凯恩斯命名,而熊彼特虽然仍受到敬仰,却很少有人提及呢?”即约瑟夫•熊彼特为啥不如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的问题。
我提供参考意见,这不正合要求吗。
我记得我以前也批评过你不少,一点基本的经济学思维都没有,只擅长于道德批判。
对于任何一门经济学科没有任何理解,直接就可以进行批判。
至于批判的手段也是如出一辙,却说不出个所以然出来。
而且对于马克思和凯恩斯一点皮毛的理解都没有,却总是拿他们作为挡箭牌。
你从何判断我很生气了,呵呵。别自以为是了。
至于你说我会不会思考我从来没有放在心上。
至于你说我是鹦鹉学舌,请问我鹦鹉学舌的对象是什么?给个理由先。
呵呵,非得像你们这些“民科”具有自己的创新能力,才能称为会思考。
还有最后一句我觉得特别可笑:我从来没有想过成为什么经济学家,也没有经济学教授的野心。
我学习经济学纯粹是自己的个人爱好而已,并不是以后要从事的职业。
你既然最后作出这种判断,想必你自己的目标是成为一名经济学家。
注意不要擅自揣度其他人的未来发展路线。其他人的心理也是不可揣度的,
这是基本常识。
说句不客气的话,出再多的书(包括专著),没有自己独创性的发现或思想,在经济学说史上,会留下啥痕迹呢,肯定一点也不会留下。
中国的经济学界许多教授,著作等身,北大经济学院甚至有个教授不到40岁的时候,就出版了几百万字的著作,这有啥学术价值呢,我看不仅没有一点正价值,而且有很大的负价值,是资源的浪费。
呵呵,非得像你们这些“民科”具有自己的创新能力,才能称为会思考。
你也太自大了吧,就你这样,也敢说自己够“职业”。
另外,大经济学家,有几个不是你所谓的“民科”出身。随便举几个:马克思,凯恩斯,瓦尔拉,熊彼特————
凡是能够评价别人的经济学理论的高低或缺陷的人,都有自己的理论基础,即使这个基础并不是他本人建立的。
我既然这样评价熊彼特和萨缪尔逊,至少能说个之乎者也来,BAJJIO版主如此气愤,如此对我有看法,想必也能对我的观点,说个1234来,我很想听听你的高论。
举个例子,我说上述熊彼特师徒俩不理解马克思,我有根据,我在《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研究》一书中写到:“至于象熊彼特这样的名经济学家,在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方面没有取得任何进展,我一 点也不感到意外。尽管他写了大部头的《经济分析史》,并在其中表现出了百科全书般的素养, 但是深度还不够。熊彼特在《从马克思到凯恩斯十大经济学家》一书中的“卡尔·马克思”篇“作为经济学家的马克思”小节内,尽管不相信耗费劳动价值理论是正确的,却 讲什么剩余价值在一卷生产和三卷分配中,并没有什么矛盾之处。这充分证明了熊彼特对劳动价值理论的理解,是多么肤浅和错误。 还有如勒克西斯这样的不那么著名的经济学家,以及其现代的翻版—非常著名的经济学家萨谬尔逊。这两人都持有这样的观点:马克思在一卷坚持的是耗费劳动价值理论 在二卷把这一点淡化,在三卷则坚持的是生产成本论及供求决定论。这种观点是基于对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浮浅了解为基础的,离对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进行真正的学术研究,还很遥远。”不过,萨缪尔逊还是有点自我批判精神的,他在《经济学》最新版中,删除了对马克思的评论。
“凡是能够评价别人的经济学理论的高低或者缺陷的人,都有自己理论基础。”这句话就暴露了你评判标准的无逻辑之处。
评判某个经济理论是否具有缺陷,从来就不是以不同的经济学分析框架作为评判标准的。
要想批评熊彼特和萨缪尔森,首先要了解他们各自的经济学分析框架是什么。
不过,我从来没有看到过你谈及对于他们各自理论的了解。
至于熊彼特为什么不接受劳动价值论,而接受主观价值论。
你在上面的一段话中仅仅用“没感到意外”想说明什么呢。
为什么马克思主义学派的约翰.罗默对于劳动价值论的理解在微观层面上抛弃了劳动价值决定价格,
而只在宏观定义的社会剥削上予以保留?
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劳动价值论本身并没有问题,但却并非是一般人能够理解这种抽象的“价值”概念的。
而且也并非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一定需要以劳动价值论作为出发点。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也并非只有价值论而已。
不仅包括剥削理论,阶级理论,劳动异化理论,资本积累理论,而且还有国家理论,当然也包括其他的一些经济学与社会学的交叉点。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旅日的张忠任曾经说过,对于马克思的“价值转型问题”理解最深入的是萨缪尔森,而并非一些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即使是那些出色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也无法达到萨缪尔森的分析深度)。这在《百年难题的破解》当中应该有说明。
萨缪尔森本人对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并不是太热衷,但是恰恰是在自己最不感兴趣的领域当中还能够作出超出原本研究这个领域的经济学家的成绩,这本身就是一种卓越的成就。在萨缪尔森的《经济学》教材当中,其中对于马克思的经济理论的描述并没有曲解原意。至于萨缪尔森曾经写过的关于马克思的资本理论的文章,记得应该是两篇,学术深度更不用提了,不过我想你应该只是会一句话带过:在国外核心期刊上发表的就是一些数理垃圾。当然,你能否看懂这本身也是问题。
你也太自大了吧,就你这样,也敢说自己够“职业”。
另外,大经济学家,有几个不是你所谓的“民科”出身。随便举几个:马克思,凯恩斯,瓦尔拉,熊彼特————
你知道凯恩斯和瓦尔拉斯的家庭背景是什么吗?
最基本的历史常识还应该知道吧。
在19世纪的经济学与社会学的争论之中,孔德一开始有以“社会学”取代经济学的野心的时候,
就是以凯恩斯的父亲作为经济学的代表之一与孔德进行论战,
社会学长期以后很长时间一撅不振,只能研究一些婚姻,生命等边缘问题。
直到格兰诺维特和斯维德伯格等人所创立的“经济社会学”之后,社会学才真正又融入主流。
瓦尔拉斯的思想受到谁的影响比较大,我想你只要回去翻翻经济史,就应该清楚了。
你所提到的四个人当中,真正能算民科的恐怕只有马克思一人。
且不说他们是不是民科,他们几人的专业素养恐怕不是你这种“民科”能够望其项背的。
BAJJIO版主说:
“评判某个经济理论是否具有缺陷,从来就不是以不同的经济学分析框架作为评判标准的。”
你这种观点,和国内那些研究马克思“范式”的人,倒很一致。不过,经济学,作为一门经验科学,似乎不以你们的主观愿望(包括变成教材等物化形式)为转移。你的“分析框架”再高级再神秘,在经济现实面前,一样会暴露它的主观主义的漏洞。
BAJJIO版主说:
“你所提到的四个人当中,真正能算民科的恐怕只有马克思一人。
且不说他们是不是民科,他们几人的专业素养恐怕不是你这种“民科”能够望其项背的。”
我由此可以看出你的经济学说史的知识多么贫乏,我给上一课吧:
凯恩斯本科学的数学,硕士学的经济学,在大学教书时是个讲师。我想你不会因为他父亲是经济学教授,就认定他天生就是经济学家吧。历史事实是,如果凯恩斯不是个大经济学家,他的父亲根本就不会有人知道他是干啥的。也就是说,他的父亲在经济思想史上没有地位。
就受专业教育而言,我比凯恩斯还正规的多:英国的硕士,是非正式学位,本科后一年多就能拿到。
我从前时常想,你们这些人学习西方经济学,咋就不学英国经济学的经验主义基础,而是学那些糊涂浆。后来我明白了:你们学的都是美国经济学的假实用主义加上维也纳学派的主观主义。所以你们走不出那个陷阱。
BAJJIO版主说:
“你所提到的四个人当中,真正能算民科的恐怕只有马克思一人。
且不说他们是不是民科,他们几人的专业素养恐怕不是你这种“民科”能够望其项背的。”
我由此可以看出你的经济学说史的知识多么贫乏,我给上一课吧:
凯恩斯本科学的数学,硕士学的经济学,在大学教书时是个讲师。我想你不会因为他父亲是经济学教授,就认定他天生就是经济学家吧。历史事实是,如果凯恩斯不是个大经济学家,他的父亲根本就不会有人知道他是干啥的。也就是说,他的父亲在经济思想史上没有地位。
就受专业教育而言,我比凯恩斯还正规的多:英国的硕士,是非正式学位,本科后一年多就能拿到。
我从前时常想,你们这些人学习西方经济学,咋就不学英国经济学的经验主义基础,而是学那些糊涂浆。后来我明白了:你们学的都是美国经济学的假实用主义加上维也纳学派的主观主义。所以你们走不出那个陷阱。
我有说过因为凯恩斯的父亲是经济学教授,就认定他天生就是经济学家吗。
我也只是顺带说明家庭环境对于一个人的发展还是有影响性的。
你所谓的历史事实是什么?
凯恩斯的父亲的名声是来源于凯恩斯。
我想熟悉经济史的人是不会说出这种“笑话”的。
在经济思想史上没有学术地位,恐怕也只有你说的出来。
至于本科学数学,这就叫经济学专业教育不正规。
斯坦福大学的金融学博士一般还是主要招物理,数学专业背景的呢。
肯尼斯.阿罗一开始还跟随霍特林学统计呢。你的经济学素养能和这些人相提并论。
我所说的“民科"并非是以本科是否开始经济学教育为起点的。
我所说的“民科”指的就是以“创新”为目的自娱自乐,不想理解已有的基本经济学思维逻辑,以自己的乌托邦构想作为唯一的分析框架的一些人。
你有什么根据说学所谓的”西方经济学“(看来你比较热衷于使用这种名词,我也姑且使用这个名词)不重视经验主义,你了解行为经济学中的直接推断,典型推断等等内容,还有Tversky的理论吗。你说别人热衷于糊涂浆,你知道这些“糊涂浆”指的是什么吗?什么都说不出来,你判定是糊涂浆的根据有时什么。
美国经济学遵从的是“假实用主义”,你所谓的“真实用主义”又是什么?
“维也纳学派”这个名词我没有听说过,我只听说过“奥地利学派”。
至于你所说的“假实用主义”实在让人不知道是什么,
从被你误称的“奥地利学派”说起,你是否仔细阅读过门格尔和米塞斯等人的经济学分析方法论。
你是否了解为什么有些概念是先验性的存在的呢。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2 7:16:16编辑过]
说句实在话,我对XIAOYANG版主不太了解,不知对你说些什么。
既然有的网友提出疑问:“约瑟夫•熊彼特(Joseph Schumpeter)和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是他们那个时代最受敬仰的两位经济学家。两人都生于1883年;凯恩斯去世4年后,熊彼特在1950年去世。他们两个人都改变了一代人的思想。那么,为什么一个很有影响力的经济学派以凯恩斯命名,而熊彼特虽然仍受到敬仰,却很少有人提及呢?”即约瑟夫•熊彼特为啥不如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的问题。
我提供参考意见,这不正合要求吗。
fujo11兄真是健忘啊。
我的第一贴是不同意你没有论证就下了如下结论:
凯恩斯的《通论》,是一个比较完整的宏观经济理论体系,通过它,可以帮助认识我们生存其中的经济制度,理解和调控它的运行。因此,它具有很高的科学发现价值。可以有点夸张地说,它就是经济学半壁江山。
反观熊彼特,他那本书有这种学术价值呢,没有。
我的第二贴是对你如下帖子中关于熊彼特、萨缪尔森贡献的无知感到吃惊。
“建立理论体系,需要历史沉淀尤其是哲学的影响,美国没有这种文化底蕴,它出不了象凯恩斯那样的大师。它在经济学上值得一提的贡献,是制度学派。
萨缪尔逊是原装美国人,他代表的就是美国文化,他的经济学水平比他的老师还差。他的老师尽管写了《经济分析史》,但并不真正懂啥是经济分析,他懂马克思和凯恩斯吗,我看基本不懂。不过,他对经济思想的筛选和研究,也有学术价值,对此所有研究经济学的人,都不会否认。
有的人,一看到美国人获得了诺奖,就认为作出了很多的贡献,这其实是误区:真正大的学术贡献,活着能被理解,那就很好了;能获奖,说明它很容易被社会理解,因而往往是比较简单的发现或理论。”
我对你的观点提出的种种质疑,为什么总是得不到回应?总是旁顾左右而言其他,让我怀疑我的表达是否有了问题。本人恳求fujo11兄要么来点实在的讨论,要么去更“深刻”的论坛或版面宣扬您的思想。结论多于论证(特别是不严密的论证)在这里很不受欢迎。不过还是非常欣赏fujo11兄自暴家丑的勇气,英国1年非正式硕士文凭在学术界基本不被承认。ps:据我所知,李克州本科毕业后是没有一年的时间可以花费在英国的。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