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890 0
2013-12-17
屡屡诱发集资诈骗纠纷 专家认为最大症结是银行不愿给中小企业贷款  11月15日,《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扩大金融业对内对外开放,在加强监管前提下,允许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民间借贷这条“链条”究竟如何形成、运转?再次受到人们的关注。
  文/图 本报记者张丹
  “现在几乎连三岁的小孩都知道,借钱不用还钱!”10月18日,当记者提及民间借贷,河北邯郸的律师孙广林这样说。
  “资金链”印象:高额利息的诱惑
  孙广林告诉记者,尽管他已经在家中做了诸多的相关“宣传”,但就连自己的妻子也经不住高额利息的诱惑,将眼光投向了民间借贷。
  邯郸市民王勇回忆说,原来,他朋友的父亲在借贷的链条中,扮演了其中“一环”的角色,在将亲戚朋友的钱集中起来,全部投入到更高利息的“项目”时,上家融资的老板“跑路”了,不但自己的钱卷进去了,亲戚朋友的钱也没有幸免。
  “资金链”形成:或有或无的“项目”
  正如王勇所提到的,所有资金“链条”的一端,总是连接着或有或无的“项目”,成为最初开始的地方。
  邯郸66岁的老人韩继玲告诉记者,他是从一位好友那里知道的“发财”门路,天津蔬菜大棚的“项目”融资,每期有50%的收益,三个月一期,只要滚上两轮,就能够凑够女儿换肾的钱。
  他“介绍”说,在2009年的6、7、8三个月间,一共分5次投入了23万元,当9月份他等待着收回第一笔借款和利息时,才得知公司已经“不复存在”,而所有借款也打了水漂。
  邯郸广平县的吕善军介绍说,他通过自己的“个人影响力”,用建立农村合作社的形式,一共发动了一百多人投资到这个项目当中,每家出资的金额大约在两万到三万,尽管每家出资不多,但是集中起来,就能够“办成大事”。
  “这就有点像传销,都是通过熟人关系进行吸储,只不过传销吸纳的是‘人头’,而它吸纳的则是‘资金’。”孙广林说,如果不法分子利用这点来进行非法集资,隐蔽性很强。
  “资金链”背后:老板和老人的推动
  针对民间借贷的案例特点,公益律师李刚告诉记者,由于实体制造业企业不景气,导致这些企业的老板们纷纷将资金转移出来。
  除了这部分出钱投资的老板之外,律师孙广林接触到的案子则更加普通,“主要都是老年人”。
  他解释说,老年人手里有闲钱,投资股票老是担心被套,投资黄金又摸不清这潭水有多深,所以将目光投向了民间借贷业。但这样的心态反而被不法分子所利用,在高额的利息面前更加具有吸引力。
  此外,他介绍说,一些曾经在ZF机关工作的老人,似乎并不会怀疑这些大“项目”的真实性,加之自己曾在ZF工作,觉得应该不会被骗。也正是这层光鲜的“ZF背景”的外衣,让这些公司的“项目”更加可信并具有诱惑力。
  “资金链”之困:法律的“灰色区域”
  对于民间借贷,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投资研究所研究员张汉亚认为,最根本的原因,就是银行贷不出钱。民间借贷主要针对的就是一些中小企业,但是银行对中小企业就不进行贷款,主要是针对大企业贷款。
  他举例说,银行不会给小企业贷款,大企业在当地具有一定影响,家大业大,而小企业贷完之后可能就没影了。“小企业只能靠亲戚朋友,这也是没办法的事。”
  “民间借贷近年来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主要是拾遗补缺。”张汉亚解释说,目前,毕竟银行的数量很少,大银行不给小企业贷款,而小银行又太少,整体数量都比较少。
  他透露,将民间借贷公开合法化已提上日程,之前很多贷款视为非法的民间借贷,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有可能会视为合法,将民间借贷公开化。但是,他提出,总会有一些民间的小企业没有办法获得贷款,只能靠亲戚朋友互相信任与支持。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