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类抗肿瘤化学药物中,烷化剂是应用最早的抗肿瘤药物。自1942年应用氮芥治疗恶性淋巴瘤以来,烷化剂已成为肿瘤化学治疗药物中主要的一类药物。烷化剂主要分为氮芥类、亚硝脲类、甲磺酸酯类和金属铂类,通过与细胞的生物大分子(DNA、RNA及蛋白质)中含有的电子基团共价结合,发生烷化反应,使这些细胞成分在细胞代谢中失去作用,从而使细胞的组成发生变异,影响细胞分裂,致使细胞死亡。烷化剂因其低廉的价格受到患者青睐,仍然活跃在临床抗肿瘤一线,多数药物仍是肿瘤临床化疗方案中不可或缺的。
烷化剂主力品种为替莫唑胺和第三代铂类药物奥沙利铂,原研公司为赛诺菲,1996年获批上市用于结直肠癌一线治疗,2006年全球销售顶峰达到16.93亿欧元,后由于仿制药冲击,销售额逐年下滑,2012年销售9.56亿欧元。替莫唑胺原研公司为先灵葆雅,1999年获FDA批准上市用于脑胶质瘤治疗。2012年,全球销售额9.17亿美元。
国外烷化剂市场逐渐衰落,国内烷化剂市场仍位居传统抗肿瘤药前三位。奥沙利铂价格虽有较大降幅,但13年进入新版基药目录,预计量上有较大提升。新品替莫唑胺维持高增长。
根据PDB数据:2012年样本医院烷化剂市场规模13.4亿元,同比增17.7%,其中奥沙利铂6.6亿元,同比增5.5%;替莫唑胺2.48亿元,同比增63%。
图1:2005-2012年样本医院烷化剂市场规模

图2:2012年样本医院烷化剂市场格局

国内共有15家企业竞争奥沙利铂市场,整体市场增速趋于平缓,前三家企业THISSEN、恒瑞、赛诺菲市场份额分别为34.8%、28.7%、18.3%,合计占81.8%。
图3:2005-2012年样本医院奥沙利铂市场规模

图4:2012年样本医院奥沙利铂市场格局

2004年,天士力的首仿药替莫唑胺获批在国内上市。目前国内4家企业格局,由于双鹭药业获批较晚,市场基本被天士力、奥利安集团、先灵褒雅把持。
国内小分子靶向药物13个,其中国产1个为埃克替尼,市场销售基本为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根据PDB的数据:样本医院显示,国内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市场从2005年的约5300万元增长到2012年的11.6亿元,2009~2012年市场增速维持在25%左右,主要因为大部分市场份额由吉非替尼、伊马替尼、厄洛替尼3种药物贡献,而这三种药品进入相对成熟增长期。随着新批的潜力品种克唑替尼、埃克替尼、来那度胺等未来的放量,我们预计未来整体市场增速将高于25%的速度增长。
国内获批上市7个抗肿瘤单抗,其中进口4个,国产3个。2012年国内样本医院市场规模14.3亿元,同比增18.4%,基本被外企产品把持,罗氏的利妥昔单抗、曲妥珠单抗和贝伐单抗共占78.3%份额,国内单抗仅有百泰生物的尼妥珠单抗有实质性销售,2012年样本医院销售1.53亿元,占有一席之地,与竞品西妥昔单抗平起平坐。
2012年,国内样本医院靶向药物规模25.9亿元,占抗肿瘤总体市场约20%,与全球市场的60%相比,还有较大市场潜力。
图5:2005~2012年样本医院国内靶向抗肿瘤药物市场规模

图6:2005~2012年样本医院国内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售额

图7:2005~2012年样本医院国内抗肿瘤单抗市场规模

总的来看,小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市场更为活跃些,共有13个品种你方唱罢我登场。而单抗类显得平稳些,目前仅有5个抗肿瘤单抗在国内有实质应用,利妥昔单抗、曲妥珠单抗、西妥昔单抗进入国内已有一段时间,08年后,仅10年批准一个贝伐单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