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我们关注政治效能感专题:
政治效能感是指一个人认为他自己的参与行为影响政治体系和ZF决策的能力。一般来说,政治效能感强的人比政治效能感弱的人会更多地参与政治。对于个人来说,政治效能感是影响其政治参与的最主要的因素。
政治效能感的研究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作为影响政治行为的一个重要政治态度变量,政治效能感一直深受西方学者的关注,以至于艾布拉姆森这样认为:在美国的政治学界,政治效能感的研究仅次于政党认同而被关注。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海外学者对政治效能感的认识逐渐深入,形成了比较丰富的研究成果。然而在国内对于这一问题还少有学者问津,因此,回顾并评价海外关于政治效能感的研究成果对于我国同仁的相关研究将会产生重要的作用。
最早对政治效能感进行研究的是美国密歇根大学调查研究中心(SRC)的坎贝尔(Campbell)等学者,他们在1954年对影响美国民众选举行为的因素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他们发现除了政党认同、问题取向和选民取向三个因素外,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政治效能感(sense of political efficacy)。坎贝尔认为,每个人在选举参与中的卷入程度都是不一样的,如果采用一个概念来理解说明这一程度上的差别,政治效能感就可以充当扩充政治态度的一个基本概念。由此坎贝尔提出了政治效能感的基本内涵:政治效能感是一种个人认为自己的政治行动对政治过程能够产生政治影响力的感觉,也是值得个人去实践其公民责任的感觉。是公民感受到政治与社会的改变是可能的,并且可以在这种改变中扮演一定的角色的感觉在这一界定中,坎贝尔说明了两个基本问题,第一,政治效能感的主体是公民,客体是政治。第二,他强调政治效能感是个体自身对政治的内在主观感受,是对自身政治能力的一种自信程度的衡量。这一界定由于强调个体内在对政治影响力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