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依次按照:
1,成交量最大;
2,价格优先;
3,时间优先。
的原则将买卖委托撮合成交形成开盘价格。
潜规则:以低于买入委托或高于卖出委托的价格成交皆视为符合买卖委托意愿。
例:
假设某日开盘集合竞价,投资者买卖委托如上表。我们就可以根据成交量最大原则,确定开盘价为52060元/吨;其次根据价格优先原则,使高于52060的买入委托以及低于52060的卖出委托成交;因52060价格上合意买入请求大于卖出请求,最后根据时间优先原则,将52060上买入委托中的前20手成交。
如果以纵坐标为价格,横坐标为合意交易数量,做成图表的话,如下图所示:
成交量最大原则意外的重要,没有这个原则的话,任意成交价都是可行的。譬如以52040开盘,依然可以按价格、优先时间优先的原则撮合成交60手。
开盘后依次按照:
1, 时间优先;
2, 价格优先。
的原则将买卖委托撮合成交形成连续价格。
如上表,集合竞价撮合成交完毕,开盘后若同时出现两笔新的委托:52060卖出10手与52030卖出20手,则按价格优先的原则优先将52030的卖出委托依次与较早挂单的52060、52050的买入委托撮合成交,依次形成成交价52060、52050。
上述交易制度叫做竞价交易制度,根据其价格驱动机制,又叫做指令驱动制度。与之对应, 还有一种叫做报价驱动的交易制度,也叫做市商制度(庄家制度)。暂附一篇2010年写的旧作:
做市商交易制度解密
我们国内目前的证券期货交易,采用的都是竞价交易制度——投资者通过网络,把买卖指令传输到交易所,交易所的电脑主机根据时间优先、价格优先的原则,将买卖指令撮合成交,形成连续的成交价格。根据这种交易方式下价格的形成机理,又可以叫做指令驱动(Order driven)制度。
而国外在100年前没有电脑的年代,就是通过交易员在交易池中,以公开喊价的方式来撮合买卖指令。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是,交易员处理指令的效率远低于电脑,他们如何为众多的投资者服务呢?场外柜台交易以及做市商交易制度就很自然地应运而生。
与指令驱动制度相对应,做市制度是由做市商为投资者提供买卖双边报价进行对赌交易,通过报价的更新来引导成交价格发生变化,所以叫做报价驱动(Quote driven)制度。由于这种方式与赌场庄家非常相似,所以也叫做庄家制度。
世界杯马上就要开幕了,酒吧里又会活跃起大大小小的赌球庄家,我们就从这种活动开始,来了解庄家制度的运行方式(注意,赌球活动在我国是违法的,本文以此为例只为探讨其中的市场运作机理)。
假设我们拿巴西与葡萄牙的比赛来进行赌博。首先,澳门或欧洲赌场的庄家会为这场比赛开下一个盘口:比方说巴西让半球,1.9/1.8(押注巴西1赔1.9,押注葡萄牙1赔1.8),这就相当于大的做市商报出了一个“参考价”。接下来酒吧中的小庄家就可以参考着这个盘口与赌徒进行对赌,如果两边下注一样多,那么无论巴西与葡萄牙谁胜谁负,小庄家都可以赚得利润;如果两边不平衡,押注巴西胜出的注码有1万块,而押葡萄牙胜出的只有3000块,小庄家可以到上一级庄家那里押注7000块巴西胜,将风险转嫁出去,确保赚到3000块注码的价差,这就叫净头寸管理。上一级的庄家也如法炮制,最后形成一个金字塔型的结构,将大量的分散的赌徒小单子,汇总成较少的集中的庄家大单子,最后到赌场内进行对冲。而赌场内最大级别的庄家,也是以尽量不承担风险,获取价差为目的。如果押巴西的注码过多,就会调低巴西获胜的赔率(先前的押注赔率不变),增加反向押注的吸引力,以此来平衡两边注码比例,或有其他庄家开出新的盘口,于是形成了连续的报价变化。
通过这样的运作方式,最早的做市商制度就解决了人工喊价交易效率低下的问题。与竞价交易制度下投资者之间直接交易比起来,做市商制度下的交易是在投资者与做市商之间进行,这明显增加了交易成本。随着电脑技术的发展,高效率的电子化的竞价交易越来越普及,但是古老的做市商制度依然有生命力,其优势在于能够为投资者提供多样化的即时交易服务。
例如竞价交易制度下的,国内期铜交易,虽然有1年期内共12个月的合约挂牌交易,但是远期合约上成交非常稀少,使得这些合约上的交易需求只能转移到近期活跃的主力合约上,从而形成马太效应——成交活跃的合约交易愈加活跃,成交稀少的合约交易愈加稀少。
而在有做市商制度的LME(伦敦金属交易所),最远可以交易63个月的期铜,如果我想在一个远期冷门合约上交易500吨,可以向做市商——比如说巴克莱银行——要一个500吨的询价,做市商巴克莱就有义务向我提供买卖双边报价。由于事先并不知道我的交易方向,所以他没有办法故意把价格报高或报低,只能按照他认为的公允价格来报;价差是允许的,一般要结合交易数量与市场流动性两方面的考虑。譬如巴克莱最终报给我的买卖价格是6500/6530,我就可以按照6500卖出或按照6530买入,巴克莱银行都只能被动地接受与我的对赌交易。如果我对这个报价不满意,也可以转向其他的做市商——比如说标准银行——来询价。或因做市商各自手头与客户对赌头寸不同,或因定价模型不同,冷门合约上的报价多少会有些出入。譬如标准银行的报价是6490/6510,那么我如果要买进的话就找标准银行交易,要卖出的话就找巴克莱银行交易。
在这样的交易制度下,虽然看上去投资者与做市商的地位、信息极不对等,但是通过类似分粥理论的“先分后挑”报价机制,以及做市商之间争取客户的自由竞争,一样可以达成相对比较公平的交易结果。
竞价交易制度与做市商制度各有优缺点,在国外多数金融市场中,两种制度是并存的,互为补充。在我国,仅在银行间外汇交易中采用做市商制度,在证券与期货市场的交易当中只有一种竞价交易制度,所以不存在什么做市商与庄家。
国内投资者口中所谓的“庄家”,与本文所说的做市商制度中的“庄家”没有任何相似之处,他们的行为通常属于“以自己为交易对象,自买自卖,制造虚假交易信息”的市场操纵行为。

据说加拿大有一小撮人,要求独立,不说英语,而说一种根本无人了解的语言;在美国亦有这类人,他们便是经济学家。
经济学家的语言
前文中集合竞价的图示,运用经济学家的语言就有了不同的表达:“合意的买入请求”变成了“需求曲线”,并且经济学家还会抛出一个很奇葩的问题——“为什么总需求曲线总是向下倾斜?”
均衡价格
经济学家是这样解释的:在均衡价格时,买者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物品两正好与卖者愿意而且能够出售的数量相平衡。——这个解释很绕口,而且有循环论证的嫌疑(有效需求与有效供给正好是反过来使用这个解释的)。我情愿用集合竞价中成交量最大原则来解释这个均衡价格。如果把集合竞价撮合成交的三个原则视为天然的不言而喻的自明之理的话,根据这一机制形成的价格应该称为天然价格。
实际成交价与原先委托价之差再乘以成交量(即图中三角形面积)分别被称为消费者剩余与生产者剩余,很容易证明在均衡价格与均衡数量上,社会总剩余最大。
有效需求运用需求与供应这两条曲线,可以很直观的解释为什么需求曲线(整体)向右移动时均衡价格上升。
但是,简单的认为需求上升就能使价格上涨的观念是不准确的,不同价格段的需求上升只能使需求曲线部分向右移动,只有高于均衡价格的需求升降才对均衡价格有影响。
经济学家讲的有效需求,是指既有支付能力又有支付意愿的需求。相当于集合竞价中高于成交价的买入委托。把买卖方向反过来考虑,就是有效供给的定义。
非均衡价格当价格低于均衡价格时,有效供给减少,有效需求增加,出现短缺;反之则出现过剩。非均衡价格也减少了社会总剩余。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写到:“当ZF为救济粮食匮乏所造成的困苦,命令所有的销售商按它所认为的合理价格出售谷物时,其结果,或者是使他们不把谷物提供给市场,这有时甚至导致在季节开头就闹饥荒,或者,如果他们将谷物提供给市场,又鼓励人们快速地进行消费,从而必然会在季节结束前闹饥荒。不受限制、没有约束的谷物自由贸易,是防止饥荒灾难产生的唯一有效办法,也是减轻粮食短缺痛苦的最佳办法,因为真正粮食短缺的痛苦无法消除,而只能予以缓解。”
集合竞价形成均衡价格只是一个简单的静态模型,如果动态地考虑价格变动以后需求的变化,通常是指个人需求。
一般来说,个人需求的曲线也是向下倾斜的——即价格愈低,需求愈大。例如下图中这玩意如果能卖得便宜些的话,我肯定会去多消费几次。
对个人需求有影响的,除了价格以外,还有收入。例如土豪消费起来时,是酱紫的:
吉芬商品十九世纪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经济学家罗伯特·吉芬(Robert Giffen,1837年-1910年)发现当时英国进口的麦价提高,使得面包价格上涨,而奇怪的是,低收入的工人阶级反而消费更多的面包(一说为土豆)。
其中原因并不复杂,物价上涨降低了工人的购买力,迫使他们减少了肉类食物支出而购买更多的面包。所以吉芬商品实际是低档替代品。
经济学家不会满足于这样简单的解释,他们会使用更复杂的数学工具来描述。据说成为一个优秀经济学家的必备素质是——牢牢地抓住显而易见的东西,并且有意识地对它们进行痛苦而深奥的阐述。
谈了那么多经济学家的观点,再来说说我自己的供需分析心得吧。
2000年科技股泡沫期间,美国消费铜达到270万吨;2001年经济陷入衰退,铜的消费量马上减少到了220万吨。奇怪之处在于,美国2001年的GDP较2000年基本持平。一个经济指标——商业库存①似乎与铜的库存变化关联密切。我以一个简单的模型来描述这其中的过程:
a, 假使在一个阶段性的平衡点上,某空调零售商每月销售100台空调,同时采购100台,保持140台空调库存,库存消费比为1.4;
b, 现在,不去管何种原因,这个月只卖出了98台空调,那么这位零售商就会预期下一个月的销售也是98台甚至更低,还要保持库存消费比在1.4个月的水准上的话,就只会向上游批发商采购96台空调;
c, 对于批发商的感受来说,如果原先每月都是购销1000台空调,现在销售突然下降到了960台,基于同样的理由,他向制造商的采购数量将减少到920台;
d, 到了制造商这里,如果他原先每月都是销售10000台空调并采购相应所需的原材料,现在,他只需要采购生产8400台空调的原材料就可以了;
e, 现在原材料市场开始出现过剩,价格下跌,消费者的预期开始改变:等一等,价格或许会更便宜?于是,市场的自我循环与强化过程再次开始。牛市的过程与此正相反。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库存弹性对终端消费的细微变化有放大作用。关于这个指标的心得:设想你是一家零售商的老板,你会反复无常地修改自己公司的库存计划吗?加上自我强化因素,使得这一指标有极好的趋势性,很少反复。
自2001年1月至2003年10月,美国商业库存连续34个月下降,库存消费比自1.41个月下降至1.11个月;之后直至2008年8月,除2006年底的个别月份以外,商业库存持续上升,库存消费比再度上升至1.41个月——由于预见到了2003~2004年铜需求两位数的增长,成功捕捉到了一轮跨年度的牛市;2008年9月之后又是连续下降……当然,这轮熊市也捕捉到了。
08年目睹某轮胎企业,先前每月采购1万吨橡胶,库存1万吨,销售1万吨(折成那么多橡胶的轮胎),由于9月销售突然下降到5000吨,10月整整一个月就一吨都没有采购——这为我的模型增添了一个有力的注脚。
09年美国商业库存消费比下降至1.24个月,由于ZF干预止住下滑势头,目前缓慢回升至1.29个月。由于去库存化不彻底,库存重建也是有气无力。这几年铜的需求变化不大,大部分时间是货币因素在起作用。
①商业库存(Business Inventories):用以衡量包括制造、批发及零售三个阶段在内的整体商业库存,以及这三个阶段的销货金额。美国商务部每月13日左右美东时间8:30 AM发布两个月之前的数据。
萨缪尔森说: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奠定了微观经济学的基础,凯恩斯的《通论》奠定了宏观经济学的基础。但是斯蒂格利茨认为:宏观经济学分析是以正确的微观经济学原理为基础的,所以经济学的原理应该只有一套。
微观经济学的绝大部分内容,都是解释亚当.斯密说的那只“无形的手”是如何工作的。某种意义上,经济学家与语言学家有相似之处——他们只负责解释。没有一个人学说话是从语法开始,这个世界即使没有语言学家,人们一样也能自如的交流。所以经济学并不能帮助你富有,只能解释你为什么贫穷。哥学习经济学,是为了不受经济学家的骗。
把经济学与科学做比较貌似有点不可思议,研究重力理论的物理学家可以在他们的实验室里扔下许多物体以得到检验他们理论的数据,但在经济学里做实验就比较困难。生物学家可以拿小白鼠做实验,用人就不行。不过也不绝对,制药公司有时也会招募志愿者试验新药,如果是出于自愿,他们就能从道义上与731部队区别开来。
我朝在社会科学领域是极富实验精神的,做完公有制实验做私有制实验,现在又要做自由贸易实验。按说有这么得天独厚的条件,应该多出几个诺奖经济学家才对。可是摸石头摸来摸去,也没见摸出个有中国特色的经济理论。大约最终还是摸到别人早已走过的老路上去了吧。
(未完待续)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