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51.同电相聚?还是同电相斥?
2014.1.4
地球环境形成的原子质量非常小,原子量最高的原子我们也看不到。地球环境形成的原子数量也非常少,加上人造的目前已知的也不过区区百十来种,还有人认为其中的半数来自恒星。那么,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是如何形成的呢?我认为原子通过核外电子共轭形成分子和化合物,才有相对宏观和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
核外电子共轭是原子共同拥有一个或数个核外电子的现象,只能通过离子和去离子化过程才能实现,例如陶瓷的烧制、钢铁的冶炼,都是形成新的核外电子共轭的过程,生物的成长发育更是复杂的核外电子共轭的形成和改变过程,没有核外电子共轭就没有相对宏观和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
电子源于电荷,我认为电子是电荷一定规模的团聚体,受制于最小原子的带电规模,所以常见的电子具有规模上的统一性。电流是电荷更大规模的聚集,没有同电相聚就没有电流的产生。所以,同电相聚比同电相斥更有道理。
物质拥有三态,三态的形成源于核外电子共轭的程度:没有核外电子共轭和有限核外电子共轭形成物质的气态和液态,深层次核外电子共轭形成物质的固态。
物质的气态和液态总是伴随一定程度的离子现象,即核外电子缺失现象。核外电子没有了,或者减少了,必然影响物质的形态和规模。
固态物质也有核外电子的缺失现象,不过相对有限。否则,就没有钢铁的氧化和腐蚀、风化现象的发生。
任何离子现象都会产生偏电荷现象,正物质偏向正电荷,反物质偏向负电荷,所以正物质星球聚集正电荷,反物质星球聚集负电荷,偏向正电荷的宇宙射线和空间物质向正物质星球聚集,而偏向负电荷的宇宙射线和空间物质向反物质星球聚集,星际间只有通过交流电荷才能共同成长发育。
大气和海洋的形成也与离子和同电相聚现象有关,所谓吸引力可能也源于同电相聚的物理现象,至少同电相聚可以对偏向同电荷的物质产生吸引力。
没有同电相聚不会形成雨云,没有同电相聚不会形成降雨,没有了大气和水的循环就没有人类和地球上的生机勃勃!
所以,不要想当然的将磁性物质的同极相斥想象为同电相斥,前者是真理,后者是谬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