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所共知,苏联模式是一种病态的社会主义模式。但是,苏联模式的根本性病症到底在哪里呢?几十年来,研究的人很多,但是,直到现在为止,成效甚微。而我却在无意中解开了这个谜团 。
小时候,因为家里负担重,在我11岁时,就利用早上或放学后的时间参加集体劳动,到队里争工分。1972年,即在我读初中的同时,开始担任生产队记工员,过早地接触了与工分相关的矛盾。1974年,就在要进入高中读书的时候,我开始写日记,并养成了长期坚持的习惯。此后在不断改进过程中,我的日记成了一种序时观察与专题积累相结合的综合性的日记方法,这是我离开学校后进行学习、观察、思考、积累和研究等各种活动的基本形式。
在读高中的时候,上面提倡学习毛泽东著作。我在学习“两论(《矛盾论》和《实践论》”的过程中,对哲学产生了兴趣。特别是结合党史的哲学学习,收获颇大,这使我对哲学爱不释手。从“两论”到《论持久战》,从毛泽东的哲学到列宁的《哲学笔记》、从马克思到黑格尔;从《周易》到《孙子兵法》,在高中毕业前后的几年里,我进行了内容广泛的专题学习,并实质性地掌握了辩证分析方法。
记工员的经历,日记综合方法的形成和坚持,再加上哲学思维能力的提高,使我对生产队工分制的变化规律形成了系统的认识。当我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发现工分制变化的规律时,使我感到很兴奋。当时我曾向公社领导提出改革工分制的建议。那是1979年9月的事情。
实际研究得到的收获反过来又激励了我的学习、观察和思考活动。1980年12月,当时仅18岁的我,从常州新华书店买回了三卷《资本论》。我当时所以要读《资本论》,倒不是想钻研经济学,而是为了更广泛地学习哲学,因为从列宁的《哲学笔记》自然会了解到《资本论》也是一本哲学著作。当时我虽没有什么经济学方面的基础,但却掌握了辩证的思维方法,因此,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还是逐步地理解了它的基本理论。
1983年2月,我进入铁路,开始了对国有企业的观察和了解。1983年11月,开始自修经济管理专业课程,开始接触经济理论与企业与管理理论。同年,发现班组结构及其变化的三角形分析方法。1985年2月,为班组建立“十分制考核制度”。1991年2月,进行了日记专题的总结。5月,在进一步研究生产队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按劳分配进行了专题研究。1993年7月,完成《事故论》(研究违章形成事故的过程和从一个事故到另一个事故的发展过程)第一册初稿。
1994年元月,当时,如何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是国企改革的热点问题。在结合实际思考转换铁路企业经营机制问题时,我试图通过改革工资制(使劳动者的收入能随企业经营状况自然波动)以满足按劳分配规律的要求,结果发现:工资不是按劳分配的合理形式。由此,我对国有企业改革的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使我一下子认识了苏联模式的错误所在。在此基础上,1995年4月,完成《关于试行按劳分配机制的意见和建议》,当时发给常州有线电视台。
铁路是典型的国营企业,也是苏联模式的具体存在方式。而生产队,则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唯一收支自理的、而且是实现了按劳分配(工分制度)的经济实体。同样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生产队社员的收入完全决定于劳动集体的劳动成果,随生产队的生产状况自然波动,与国营企业职工工资稳定、“盈亏都是国家的”的生产结果分配模式有着根本的区别。因此,认识生产队与工分制规律,对社会主义经济学而言,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而我的经历,恰恰是在进入国营企业之前,首先认识了公有制经济实体的变化规律,然后再对采用工资制度的国营企业进行观察了解,从而解开了苏联模式缺乏活力的谜团。
一般来说,专门的学者或专职研究人员,大多处于学术机构,是通过各种方式收集材料,也做一些实地调查,在此基础上进行研究的。而我与他们的区别在于,我的研究是在观察活的有机体的基础上得到的系统性的认识。有些规律,譬如工分制变化规律,你不深入到实践之中,并作长期的观察了解,你是不可能真正全面认识的。即使能够收集许多书面资料或观察资料,其结果也只是瞎子摸象,只能得到局部或片面认识而已。国有企业改革已经过去了30多个年头,但是,对于国有企业改革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的研究,学术界取得的成果甚微。例如,早在1994年前后就开始讨论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而事实上到现在为止,对于什么是企业经营机制?如何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直到今天也很少有人说得明白。这是因为离开了活的经济实体,我们始终都只能形成个大概的、模糊的认识而已。
在无意中,先到生产队务农的经历,使我在生产队的实践中认识了工分制变化规律,从而对按劳分配及其规律有了明确的、系统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后来进入国企的经历又使我对国有企业工资支付模式有了全面的了解,两种模式的对比,终于发现了国营企业缺乏活力的原因所在。而进一步的研究,很自然地发现了产权制度这一误区(工资制度不过是产权制度的一个构成部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式和先生产队、后国有企业工作的这种特殊经历,客观上促使我破解了苏联模式缺乏活力的谜团。
钟建民
20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