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2181 1
2008-01-24
生活在中国大城市的年轻人,正日益失去拥有自己住房的梦想。不断攀升的高房价,使他们离拥有自己住房的目标越来越远。虽然政府一再强调,解决民众的“住房难”问题是它最关心的施政目标之一,但从已经出台的政策措施来看,要解决大部分民众的“住房难”问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11月27日,《廉租住房保障办法》及《廉租住房保障资金管理办法》出台。这是两个旨在推动廉租房建设的政策。但从这两个政策的出台背景和可能发挥的作用来看,其象征意义远远大于实际效果。

  

  被称为“房奴”的中国年轻一代,是对目前的房地产市场抱怨声最大的群体。但廉租房制度的推行,显然不会使他们的状况得到改善。因为首先被纳入廉租住房保障体系中的,是中国约1000万城市低收入家庭──其人均居住面积不足10平方米,约为中国城市居民人均住房面积的三分之一。然而,由于未能有效解决资金缺口问题,截至去年底,廉租住房制度惠及的家庭累计仅有54.7万户,不足目标总数的6%。

  

  这一次,政府制订《廉租住房保障资金管理办法》的目的,就是希望保障廉租房建设的资金投入。新政策很鼓舞人心。但也有人指出,相比过去,新政策并没有出现实质性的突破。比如,新政策将土地出让净收益用于廉租房保障资金的比例从原来的5%提高到10%。而过去经验表明,由于土地出让收入是地方财政主要来源,靠行政命令规定土地出让净收益的一部分投入到廉租房建设很难成功。

  

  更重要的是,即便资金到位,廉租房建设的目标能够实现,它所指向的困难家庭,是那些已经有了固定住房、但人均居住面积较低的家庭。那些指望获得住房组建家庭的年轻人,那些在城市里居无定所的农民工、公司职员和自谋职业者等,很难从中受益。

  

  自从“住房难”作为一个社会问题出现在公众视野以来,政府尝试了多种解决思路,从经济适用房,到限价房,再到廉租房,不一而足。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收效甚微。不仅如此,问题也大量涌现,如经济适用房出现“倒号”现象,限价房的申请程序和资格极其苛刻,廉租房不能惠及大部分普通民众,等等。这些问题表明,通过政府解决普通人住房问题的思路,面临着很多陷阱和障碍。其中,最大的风险,是稀缺的住房资源要通过政府审批进行分配,会催生计划经济时代普遍存在的拉关系、走后面、贿赂政府官员等腐败现象。那将是中国市场化改革的严重倒退。

  

  中国大城市的“住房难”问题,是由不断攀升的房价引起的。而房价攀升的背后,蕴含着更广泛的原因,如汇率僵化引起的流动性过剩、民间投资渠道不畅、土地供给来源单一、财政资源分配不均衡等。如果这些问题不解决,包括廉租房制度在内的各项政府政策,不会从实质上缓解民众的“住房难”问题,而只具有建设和谐社会的象征意义。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8-1-24 16:46:00

这帖子肯定要顶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