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学术道德监督
13348 82
2014-01-15
最近在人大论坛上看到一个帖子(https://bbs.pinggu.org/thread-2859958-1-1.html),一个学者用三十年的时间研究一个经济问题,开始还不太相信,后来在网上查了一下他的研究成果,还真是这样。下面是这个学者在他最近出版的一本书(《超越经济人:人类的亲社会行为与社会偏好)中所写的“后记”——

       30年前,作为一名经济学专业的大学生,我第一次系统地学习了新古典经济学理论。虽然被“经济人”或“理性人”假设简洁、优美的逻辑形式所深深吸引,但对其真实性、尤其是对人性自私的信条一直抱有极大的怀疑。恰在这时,我读到了道金斯《自私的基因》一书。当时,它带给我心灵上的冲击、痛楚与绝望,至今回想起来还历历在目、难以释怀。因为这一次,关于人性自私的信条,是从一位科学家口中用“科学”的语言讲出来的。由此我意识到,如果要批判和改造主流经济学的逻辑假设,首先就要批判和改造主流生物学的逻辑假设。但是,主流生物学逻辑体系的严密性和“科学性”,无论在形式还是内涵上都要远远超过经济学,我是否能够承担起这样一个看上去似乎难以完成的“重任”呢?但我的情感而不是理性告诉我,我必须在这条道路上走下去,哪怕它是一条走不通的“死胡同”;否则,我的灵魂将永远生活在道金斯留下的阴影里而永世不得安宁。于是,从那一刻起,我终身的“学术目标”和“学术诉求”事实上就已经无可挽回地被决定了。
      时至今日,我仍然要深深地感谢哈佛大学著名生物学家、社会生物学的创始人爱德华·威尔逊(Edward O. Wilson)。在我最彷徨、最痛苦的时候,是他的两部重要著作《社会生物学:新的综合》(Sociobiology: The New Synthesis)与《论人性》(On Human Nature)给了我极大的鼓舞和力量,使我知道在这个世界上起码还有一位严肃的科学家和生物学家在和我思考同样的问题。我曾经告诉过我所有的研究生们,虽然我是一个经济学者,但爱德华·威尔逊才是我的精神教父。从那时开始,我关注威尔逊所做的每一项研究以及他所发表的每一篇文章;并深为他在主流生物学界所遭受的不公正待遇而愤懑,同时也更加喜欢与钦佩他身上所体现出来的那种丝毫不为世俗功利所撼动的“贵族”精神,以及那种敢为真理献身的英雄气概。[1] 不过,也是威尔逊的“学术遭遇”提醒和启发了我,或许我应该走出一条与“群体选择”不同的道路(虽然这并不表明我不同意群体选择思想),哪怕只是把它作为一种论辩的“策略”;而这正是中国式的智慧,如韩非子所言,“以子之矛,陷子之盾,如何?”(语出《韩非子·难一》)。具体到这一研究领域内,这种方法就是运用威尔逊的对手们“攻击”群体选择理论的逻辑方法——即在“个体选择”的理论框架下,解释利他主义行为(包括亲社会行为与社会偏好)的演化问题。我认为,这才是对“道金斯主义”和“道金斯信条”最致命的武器。[2]
      我始终觉得我在学术追求的道路上是非常“幸运”的。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所关注的问题逐步成了国际学术前沿共同关注的“热门”问题,不但在生物学领域、心理学领域、而且还在经济学领域、甚至神经科学领域,这一有关“人性”的思考和争论都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兴趣与关注。随着行为经济学、实验经济学、演化经济学、计算经济学和神经经济学等一批新兴经济学科的崛起与发展,主流经济学的“经济人”或“理性人”假设遭遇到前所未有的质疑和批评。一些既具有主流经济学理论修养、又具有主流生物学理论修养的“非主流”经济学家,如桑塔费学派著名的“三剑客”——萨缪·鲍尔斯(Samuel Bowles)、赫伯特·金迪斯(Herbert Gintis)和恩斯特·费尔(Ernst Fehr)等人,他们都同时在经济学与生物学两条战线上对“经济人”的自利假设发出了“宣战”。而他们的一系列研究成果,比如鲍尔斯和金迪斯对史前人类合作行为演化过程的计算机仿真研究、[3] 鲍尔斯对人类狩猎-采集社会基因组数据统计差异所做的计量分析、[4] 费尔等人通过行为实验对利他惩罚行为促进合作秩序的研究、[5] 以及费尔等人通过脑科学和脑成像技术对利他惩罚神经基础的研究等等,[6] 都给我以及我所在的浙江大学跨学科社会科学研究中心(ICSS)的研究团队带来极大的启迪。
      2003年开始,中心就组织研究生们集中翻译了金迪斯和鲍尔斯的两本论文集,[7] 并于2005年5月邀请他们出席在浙江大学召开的首发仪式,[8] 从而率先在国内向经济学界的同行们介绍桑塔费经济学家的研究和思想,引起了较大的反响。但其中最为宝贵的则是,在这一过程中,ICSS培养了一批既经过主流经济理论严格训练,又具有批判精神和跨学科视野的研究生们。本书的另外两名作者陈叶烽与贾拥民,就是其中涌现出来的佼佼者。
      有人曾经问我,化30年的时间思考一个问题是否值得?我回答,正因为一个问题需要我用30年的时间来思考,它才是值得的!现在,当这本书即将出版之际,我终于可以让自己面对道金斯及其《自私的基因》了,30年前的绝望终于得以排解;对我个人而言,这也许算得上是某种“了结”。但是,对于新兴经济学方兴未艾的发展、对于我们的跨学科事业来说,这不但不是结束,而恰恰意味着另一个新的开端。因为,本书最后的计算机仿真研究虽然在“个体选择”的基础上对人类具有利他主义倾向的亲社会行为与社会偏好作出一个演化论的解释,但这种解释目前还只是一个粗略的逻辑支点,借助它来构建一个完整的逻辑大厦,还需要经历大量艰苦卓绝的努力。需要有更多的人了解它、理解它,接受它,并为之增添新的支架,尤其是熟悉这一理论的新一代人的成长。
      我已经为之等待过30年,如果需要,我还可以再为之等待30年。

叶 航

2013年7月16日

于浙大西溪ICSS学术起居室

注释

[1] 参见本书第9章9.3节的相关介绍。
[2] 参见本书第10章的相关论述。
[3] 参见本书第9章9.3.2节的相关介绍。
[4] 参见本书第9章9.3.3节的相关介绍。
[5] 参见本书第2章2.3节的相关介绍。
[6] 参见本书第7章7.2节的相关介绍。
[7] 参见汪丁丁、叶航、罗卫东主编,跨学科社会科学研究论丛:《走向统一的社会科学:来自桑塔费学派的看法》以及《人类的趋社会性及其研究:一个超越经济学的经济学分析》,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2006年出版。
[8] 遗憾的是,鲍尔斯后来因故未能出席这次首发式,由金迪斯代表他在首发式上作了一个重要发言,这一发言后来成了金迪斯2009年出版的《理性的边界》一书的纲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4-1-15 15:37:29
我们年轻学者有这样的定力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1-15 16:18:03
厉害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1-15 16:51:02
楼主太年轻了,真好骗,你上浙大经院网站上查查叶教授的简历就知道了,他过去30年绝不只研究了一个问题。当然,他还是花了很多精力研究人类道德、人性、偏好等与经济活动的关系,而且跟汪丁丁一样,跨了多个学科,这点还是很佩服的。

----------------------------------
154. 通胀将持续到何时,《浙商》2011年第23期。

  153. CPI居高不下的原因,《浙商》2011年第15期。

  152. 当下企业投资需谨慎,《浙商》2011年第13期。

  151. 民间金融的逆选择机制与改革的时机,《浙江社会科学》2011年第12期。
143.发展阶段决定了传统支柱产业的龙头地位”,《人民论坛》2009年4月
          (总247期)。

  142. 2008,中国经济的宏观调控,《浙江经济》2008年第12期。

  141. 让所有中国人都过上体面的生活,《西部论丛》2008年第12期。

  140. 浙商应收缩投资规模,《浙商》2008年第11期。

  139. 大幅降税才能救经济,《浙商》2008年第10期。

  138. 杭甬运河:引领沪杭甬金三角的灯塔,《国家人文地理》2008年第10期。

  137. 主流批判者,《财经》2007年第2期。

108. 汽车工业:中国工业化无法回避的选择,载《管理世界》
          2004年第1期。

  67. 劳动值论的历史命运,载《浙江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

49. 价格区别与价格歧视,载《经济学消息报》2000年9月25日。

    48.东芝索赔事件的启示,载《经济学消息报》2000年6月30日。

    47. 帕累托改进、公共选择与中国的制度变迁,载《制度经济学与
          新政治经济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00年4月。

    46. 产权制度与经营模式,载《经营者》2000年第1期。

    45. 日本经济增长模式反思,载《浙江经济日报》2000年1月21日。

    44. 克鲁格曼悖论与WTO,载《经济学消息报》2000年1月16日。

    43. 没有比尔• 盖茨的日本,载《经济学消息报》2000年1月7日。

    42. 警惕全球化经济中的强盗逻辑,载《国际经济学论文集·日本横滨》
          1999年12月。

    41. 日本经济:工业化陷阱与出口幻觉,载《国际经济学论文集·日本横滨》
          1999年12月。

    40. 国际化还是全球化,载《浙江社会科学》1999年第3期。

11. 试论货币紧缩的反弹效应,载《浙江金融》1989年第4期。

    10. 试论货币紧缩的反弹效应,载《浙江农村金融研究》1989年
        第2期。

      9. 银行承包缓行论,载《浙江农村金融研究》1988年第8期。

      8. 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纲领——十三大报告学习札记,载《浙江农村金融
        研究》1988年第1期。

      7. 短缺经济学与经济学的短缺——科尔奈经济思想评述,载《浙江金融教
        学》1986年第2期。

      6. 中央银行宏观控制质量的评价,载《浙江农村金融研究》1985年
        第12期。

      5. 对开放农副产品期货交易市场的探讨,载《浙江农村金融研究》
         1985年第2期。

      4. 试论劳动和价值的定量分析,载《潜科学》1983年第4期。

      3. 宏观经济模型的系统分析,载《经济学动态》1981年第9期。

      2. 对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成反比的再认识,载《潜科学》1981年
        第2期。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1-15 17:59:57
嗯。但我查了他发表在《经济研究》上的几篇论文,都和这个问题有关:

社会角色、个体异质性和公共品自愿供给,《经济研究》2013年第1期。
公共合作中的社会困境与社会正义——基于计算机仿真的经济学跨学科研究,《经济研究》2012年第8期。  
科学与实证:一个基于神经元经济学的综述,《经济研究》2007年第1期。
作为内生偏好的利他行为及其经济学意义,《经济研究》2005年第8期。

见叶航教授主页:http://mypage.zju.edu.cn/yehang/0.html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1-15 19:38:21
做球??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加微信,拉你入群
微信外可尝试点击本链接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