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宏观经济学
3619 11
2008-02-10
  在一个网站上看到关于美国次级债危机的专题,对于危机形成的示意图我有点不明白,就是放贷机构向银行出售资产抵押债券(ABS),银行再向其融资。而在我们国内是贷款人直接向商业银行贷款,房产实际上就直接抵押给了银行,为什么美国会有放贷机构独立存在?它如果没有盖房子出售靠什么盈利?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8-2-10 18:27:00

中国没有独立放贷机构,是金融管制和市场成熟度的问题。

次贷是证券化的投资品,故通过次贷控制风险和可能获利一点也不奇怪,这与盖不盖房没关系。

只要基础资产不出问题,证券化链条上的每个交易主体都可以获利;抵押贷款公司将抵押贷款出售给商业银行或者投资银行。银行将抵押贷款重新打包成抵押贷款证券后出售给再购买抵押贷款证券的投资者,并转移风险。抵押贷款公司的利润来自于将抵押贷款出售给银行,银行的利润来自于将抵押贷款证券出售给抵押贷款证券的购买者,而抵押贷款证券购买者会享受到比购买国债或投资级债券更高的收益[引自下文]。

你可看看http://blog.sina.com.cn/s/blog_4fe4b08b010081y9.html就明白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2-10 19:09:00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开始之前,推荐你去麦肯锡季刊中文网看哈,银行类有篇文章写得不错,通过调查,麦肯锡发现新兴市场的银行利润更多源于放贷类,而欧美等发达市场则相对集中于资产管理等业务,特别是表外项目。这里我将会回答你的问题,其后附上我个人对于“经济学中的假设,财务杠杆”等的看法,但是希望你能从金融业“3性”的角度更多思考,大家共进,所以可能我的回答有些甚至是错误的,请见谅,大家共同切磋。

   首先,为何“就是放贷机构向银行出售资产抵押债券(ABS),银行再向其融资”,这个不是说传统直接/间接融资的问题,而是金融中“流动性,收益性,风险性”概念的权衡取舍的反映。确实,比如国内的按揭贷款,房子很多时候被抵押给了银行,而无法进行其他交易。对于业主来说,从金融还是生活的角度虽有不便但不得不这样;对于银行来说,虽然有房产做抵押,但这种抵押归根结底只是一种约束而已,如果客户将会违约,那么即使有抵押也是无济于事的,即使通过拍卖,银行往往无法收回贷款,同时还要支付操作成本以外的额外管理成本,所以对银行来讲,抵押的实质更类似“鸡勒”。但是,通过资产证券化,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

   在阐述资产证券化之前,这里有必要弄清楚放贷机构与银行之间的关系。这里很多时候,放贷机构和银行之间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比如这次危机为何花旗等银行会遭受重创呢?原因在于其旗下的多家房贷管理机构出了问题;也就是说,这些大银行通过设立子公司(当然也包括基金等多种产权契约形式)常常直接联系或者管理者这些证券化资产,肥水不流外人田嘛,这里有个02年左右的金融机构参与住房抵押贷款市场份额的数据  房利美11%,商行28%,人寿7%,养老基金5%。因而银行常常会和其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而内在的驱动力正是高利润的诱惑(这里的论述逻辑不是很清晰,但是归根结底都应该从利润的角度考虑)。

   再说资产证券化(这里请联系adams.pan@tom.com我给你一个我金融前沿研究课程里的资产证券化PPT,这样就可以省略复杂的数据和模型阐述了),简单的说,由于IT技术在金融方面的进步和应用,使得银行等金融机构有能力对金融市场深度跟踪,从而设计贩售复杂的金融模型和产品,而资产证券化正是这一产物,在PPT中有个2000年ABS份额数据,房贷29.36%,汽车27.57%,信用卡22.73%,助学贷款6.18%可以看出其业务范围,而前3项,可以说构成了美国经济的相当大份额。如此大的份额,再加上“家家有房住”计划给房地产吹生的高额利润,以及模型中片面向前看的乐观估计(这和当前中国“13亿人口使得商品房始终供不应求”的看法很类似),天生的野蛮冒险精神,银行家们当然不会放过,进而成为其领军人物。

   另外一方面,资产证券化的另一个好处在于,通过对资产打包(良莠不齐)出售,银行将这些资产的"债务债券关系"(请一定注意ABS实际上是产权的变化)转移给投资者而减小了自身房贷回收及不良资产率,同时还可以收取管理费和手续费,(强势的第3者-_-)何乐而不为呢?接着就是这些独立机构存在的原因了,在美国等欧美发达国家,由于设立新组织比较方便快捷,同时从产权及股份有限公司的性质看,我觉得这个不会太难理解,哪里有利润,哪里就有银行家嘛,而银行家准则之一就是“玩火但不要往火坑里跳”,本来原来房贷,银行也仅收取利息和本金,那么现在先将其贩卖给投资者收回本金,虽然手续费低于利息,但风险降低,流动性提高了,同时又设立单独的机构和银行自身脱离直接联系,真是一本万利!

   而下面这个问题“它如果没有盖房子出售靠什么盈利?”。设立和清算这些组织当然相当的容易。但是意义则另当别论。正如前面所述,房贷中的模型,正是基于向前乐观的看法,就好比说“中国现在城市的房屋已经满足全体中国人民”危机前您会觉得可笑一样,新老人口的需求,在加上折旧,似乎这个模型永远都会是乐观的...而事实却给人当头一棒!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2-10 19:44:00

一楼的回答不错,不过这里我还想多冒点皮皮。

  我的学问水平当然没法和大师,名师,甚至名校,研究生比了,所以不用太认真。

  首先是我对“理性人假设的质疑”及其他经济学假设的质疑。凡是学过微观经济学的人都知道这个假设,可以说这个假设是其和经济类学术中所有假设的根基!但是,我觉得,人们好像忘了这仅仅是一个假设!很多时候还把这种建立在假设上的学问的研究成果应用于实际经济之中!这里不是挑刺,毕竟物理,数学等一大堆硬东西好像都建立在未经证实的“假设”之上,也就是说,人类的学问之于社会更多的是一种“抽象”及其发展---有点哲学的东西,我的能力不是哲学家式阐述,简而言之,一个字“假”。不必过多纠缠。从研究的角度出发,理性人假设并没有错(不然怎么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但错误的是人类对自己研究成果的过分自信,对自己驾驭能力的过高估计,以及由此带来的滥用!正如上面反复提到的中国人口数量与住房的问题,毫无例外,绝大多数人都会持乐观的态度,然后在高深的金融工程及其模型帮助下,最后那些合理的质疑都可以借由“概率与统计”而加以排除。金融产品和我们平时购买的产品有很大的不同,虽然都涉及产品质量,但没有哪个产品比“分期付款/息”这一概念使产品和商家联系更紧密了,受外界的影响更大了!问题正是源于概率!传统产品质量问题发生仅仅涉及相对单个的个体,但是资本的价格利息对于金融产品的影响则是全面,广泛深入的,这好比即使风雪报废了所有纽约的汽车,但是世界其他的方的汽车却仍行驶,而纽约及其风雪仅仅是个概率而已。但是,如果制造汽车的所有材料是一种可能会和空气接触而毒化的材料呢?对于世界人类是未知的,但是我们可以用概率和置信区间来约束,并相信这一约束,正如,12世纪的人很难相信航空母舰,厄尔尼诺及其破坏力一样,也许如果那时的人懂得数学,那么他会用概率来描述这种武器及其杀伤力,然后通过置信区间将其排除...而这正是,我个人理解的,假设的实质!人类准备用杠杆翘地球,但是突然陨落的外星天体物质恰好损坏了那杠杆......

   接着就是“财务杠杆”了,为了简单说明财务杠杆这一概念,这里引用公司理财/财务管理中的“财务杠杆”定义,即,产品销售增量和利润增量之间的比率...不深入,仅仅便于理解而已。总所周知,从巴塞尔协议看,银行业是负债经营最高的行业。对于传统的放贷业务的财务杠杆,这里我们仍然采用传统的看法“乐观,优良”(主要是我们讨论的是此次危机)。再看放贷中的财务杠杆(推荐金融界次贷危机专栏中一篇关于财务杠杆专门论述的文章,仔细找找)。一般的财务杠杆在20-30倍之间,而此次危机中的机构却普遍达到了60倍及其以上,简直就是走钢丝...艺高人胆大,但是请别忘了,百密一疏...

   个人能力有限,今天还要出去做事,加我QQ305534397,有空多聊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2-10 20:14:00

  次级按揭贷款债券是特殊放贷机构以金融机构发放的次级按揭贷款组合为支撑,通过资本市场发行的债券,目的是融通资金和分散住房按揭贷款风险。次级住房按揭贷款专门向信用级别不高的人群发放,利率通常比一般住房按揭贷款高2—3个百分点。

为了拉动经济增长,从2000年开始,布什政府采取低利率政策和减税措施以鼓励居民购房。这些举措拉动了美国一波强力的不动产价格上涨,很多银行、金融公司开始大力扩张住房贷款,一些放贷公司采用“不查收入、不查资产”的方式发放次级住房按揭贷款,他们甚至允许无力还款者将自己的房产进行2次按揭以偿还月供,这直接导致了美国住房贷款剧增与此同时,美国房贷利率不断上涨,贷款者负担越来越重,2006年已经约有200万贷款者入不敷出,面临房产被收回、无家可归的悲惨局面,美国房价开始大幅下跌。

  发放房贷的金融机构由于贷款人无法偿还房贷,所以亏在贷款上,也许你要说可以拍卖房子,但是房子的价格已经下降了不少了,并且在房价下降的时候,很少有人会去购买的,因为预期已经发生变化了 ,银行、证券公司等投机机构由于大量购买了以房贷为衍生品的债券,所以由于债券价格下跌导致产生了大量的帐面亏损 。
     美国的金融机构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联邦储备系统(中央银行体系)
美国的联邦储备系统是根据1913年《联邦储备法》建立的,该系统由三级金融机构所组成:
联邦储备委员会。它是联邦储备系统的最高决策机构,有权独立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美联储由七名理事组成。在联邦这一级的机构中,美联储系统还设立“美联储公开市场委员会”,其构成是联邦储备委员会的七名委员加上五名各区的联邦储备银行行长(由12家联邦储备银行行长轮流担任,其中纽约联邦储备银行行长为常任成员)共12人组成,它是联邦储备系统中负责进行公开市场买卖证券业务的最高决策机构。此外,还设立顾问委员会。
联邦储备银行。美国将全国划分为12个联邦储备区,在每一个储备区内设立一家联邦储备银行,作为该储备区的中央银行。
会员银行。根据《联邦储备法》的规定,所有向联邦政府注册的商业银行(即国民银行)必须参加美国联邦储备系统。向州政府注册的州银行可自由选择是否加入联邦储备系统。
2、商业银行
美国的商业银行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就是国民银行,即根据1863年《国民银行法》向联邦政府注册的商业银行,一般而言这类银行都是规模较大,资金实力雄厚的银行;第二类是根据各州的银行立法向各州政府注册的商业银行,一般称之为州立银行。这类银行一般规模不大。
1、 商业银行以外的为私人服务的金融机构
这类金融机构主要是指储蓄信贷机构,他们主要是通过吸收长期性储蓄存款来获取资金,并将其运用于较长期的私人住宅抵押贷款上。具体而言,这类金融机构包括:储蓄贷款协会、互助储蓄银行、信用合作社及人寿保险公司。
2、 商业银行以外的为企业服务的金融机构
这类金融机构主要有销售金融公司、商业金融公司、投资银行、商业票据所、证券经纪人、证券交易所和信托机构等。其中,销售金融公司主要是对消费者、批发商和零售商发放贷款。商业金融公司则是按一定的折扣购买企业的应收帐款。投资银行主要是包销公司及政府证券。商业票据所负责推销企业的短期证券。证券交易所主要是为证券在二级市场上的交易流通提供一个场所。
3、 其他金融机构
主要是指养老金基金和货币市场互助基金。其中,养老金基金的资产主要是公司股票。而货币市场互助基金(又称为共同基金),他们将小额储蓄者与投资者的资金汇集起来在货币市场上购买各种收益较高的金融资产,如国库券、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等,以获取较高的收益,然后将盈利按一定的比例分配给基金入股者。
4、 政府专业信贷机构
美国的政府专业信贷机构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向住宅购买者提供信贷的机构;一类是向农民和小企业提供信贷的机构。具体而言有:
住宅及城市开发部。它成立于1965年,主要是通过其所监督的下列三个机构向住宅购买者提供资金:联邦住宅管理署、联邦国民抵押贷款协会和政府国民抵押贷款协会。这些机构也不直接发放贷款,而是通过二级市场购买其他专业金融机构发放的住宅抵押贷款。
农业信贷机构。农业信贷管理署负责监督与协调以下三个为农民提供信贷的银行系统:12家联邦土地银行、12家合作社银行及其中央银行、12家中期信贷银行。美国现在的农业金融机构已构成农业信贷银行基金。1987年又成立了联邦农业抵押贷款公司。
小企业信贷。根据1958年《小企业投资法》建立了一笔2.5亿美元的基金,以资助小企业投资公司,促进他们对小企业进行融资。
此外,美国还建立了美国进出口银行,主要为美国对外贸易提供资金。
美国金融机构体系具有如下特点:
1、商业银行的双轨注册制度。 美国商业银行可以任意选择是向联邦政府还是向州政府注册。其中,向前者注册的就称为国民银行,向后者注册的就称为州立银行。
2、独特的单一银行制度。美国的国民银行不得跨州设立分支行。大约有1/3的州允许州立银行在其境内设立分支机构;有1/3的州只允许州立银行在其所在的州内设立分支银行;其余的1/3的州根本不允许银行设立分支银行。这一单一银行体制在各国金融业中是独具特色的。
3、银行持股公司的大量存在。银行持股公司是指控制一家或两家以上银行的公司。银行持股公司的出现主要是为了克服美国不允许开设分支行的规定所造成的不利。
4、金融监管机构的多元化。美国对银行与金融机构的监管是通过很多机构来进行的。对银行监管机构而言就有三个:财政部货币监理官(专门负责国民银行的立案注册并对它们进行监管)、联邦储备系统(主要是对州立会员银行及银行持股公司进行监管)和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对参加存款保险制度的银行进行监管)。1989年以后又将对银行存款保险的监管职责转交给银行保险基金。此外,州立银行主要受各州银行监理官的监管,银行在从事证券交易过程中还要受证券交易委员会的管理。在银行系统之外,在住宅抵押贷款与农业贷款上还存在于联邦储备系统相似的两个平行的系统,它们各自有本系统内的最高监管机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2-10 20:51:00
学到新知识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