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开始之前,推荐你去麦肯锡季刊中文网看哈,银行类有篇文章写得不错,通过调查,麦肯锡发现新兴市场的银行利润更多源于放贷类,而欧美等发达市场则相对集中于资产管理等业务,特别是表外项目。这里我将会回答你的问题,其后附上我个人对于“经济学中的假设,财务杠杆”等的看法,但是希望你能从金融业“3性”的角度更多思考,大家共进,所以可能我的回答有些甚至是错误的,请见谅,大家共同切磋。
首先,为何“就是放贷机构向银行出售资产抵押债券(ABS),银行再向其融资”,这个不是说传统直接/间接融资的问题,而是金融中“流动性,收益性,风险性”概念的权衡取舍的反映。确实,比如国内的按揭贷款,房子很多时候被抵押给了银行,而无法进行其他交易。对于业主来说,从金融还是生活的角度虽有不便但不得不这样;对于银行来说,虽然有房产做抵押,但这种抵押归根结底只是一种约束而已,如果客户将会违约,那么即使有抵押也是无济于事的,即使通过拍卖,银行往往无法收回贷款,同时还要支付操作成本以外的额外管理成本,所以对银行来讲,抵押的实质更类似“鸡勒”。但是,通过资产证券化,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
在阐述资产证券化之前,这里有必要弄清楚放贷机构与银行之间的关系。这里很多时候,放贷机构和银行之间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比如这次危机为何花旗等银行会遭受重创呢?原因在于其旗下的多家房贷管理机构出了问题;也就是说,这些大银行通过设立子公司(当然也包括基金等多种产权契约形式)常常直接联系或者管理者这些证券化资产,肥水不流外人田嘛,这里有个02年左右的金融机构参与住房抵押贷款市场份额的数据 房利美11%,商行28%,人寿7%,养老基金5%。因而银行常常会和其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而内在的驱动力正是高利润的诱惑(这里的论述逻辑不是很清晰,但是归根结底都应该从利润的角度考虑)。
再说资产证券化(这里请联系adams.pan@tom.com我给你一个我金融前沿研究课程里的资产证券化PPT,这样就可以省略复杂的数据和模型阐述了),简单的说,由于IT技术在金融方面的进步和应用,使得银行等金融机构有能力对金融市场深度跟踪,从而设计贩售复杂的金融模型和产品,而资产证券化正是这一产物,在PPT中有个2000年ABS份额数据,房贷29.36%,汽车27.57%,信用卡22.73%,助学贷款6.18%可以看出其业务范围,而前3项,可以说构成了美国经济的相当大份额。如此大的份额,再加上“家家有房住”计划给房地产吹生的高额利润,以及模型中片面向前看的乐观估计(这和当前中国“13亿人口使得商品房始终供不应求”的看法很类似),天生的野蛮冒险精神,银行家们当然不会放过,进而成为其领军人物。
另外一方面,资产证券化的另一个好处在于,通过对资产打包(良莠不齐)出售,银行将这些资产的"债务债券关系"(请一定注意ABS实际上是产权的变化)转移给投资者而减小了自身房贷回收及不良资产率,同时还可以收取管理费和手续费,(强势的第3者-_-)何乐而不为呢?接着就是这些独立机构存在的原因了,在美国等欧美发达国家,由于设立新组织比较方便快捷,同时从产权及股份有限公司的性质看,我觉得这个不会太难理解,哪里有利润,哪里就有银行家嘛,而银行家准则之一就是“玩火但不要往火坑里跳”,本来原来房贷,银行也仅收取利息和本金,那么现在先将其贩卖给投资者收回本金,虽然手续费低于利息,但风险降低,流动性提高了,同时又设立单独的机构和银行自身脱离直接联系,真是一本万利!
而下面这个问题“它如果没有盖房子出售靠什么盈利?”。设立和清算这些组织当然相当的容易。但是意义则另当别论。正如前面所述,房贷中的模型,正是基于向前乐观的看法,就好比说“中国现在城市的房屋已经满足全体中国人民”危机前您会觉得可笑一样,新老人口的需求,在加上折旧,似乎这个模型永远都会是乐观的...而事实却给人当头一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