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作家 李拉亚
顺周期是宏观审慎管理的重要概念,是要进行
逆周期调节的根本原因。宏观审慎管理尤为重视金融系统的顺周期行为。
金融系统顺周期是指当经济周期处于上行阶段时,居民收入和企业盈利都在提高,对未来经济发展的预期普遍看好,因而导致公众预防和规避风险的意识降低。于是居民乐于扩大消费,企业乐于扩大投资,金融机构乐于扩大贷款和提高杠杆率。当经济周期处于下行阶段时,居民收入和企业盈利都在降低,对未来经济发展的预期普遍悲观,因而导致公众预防和规避风险的意识提高。于是居民收缩消费,企业收缩投资,金融机构收缩贷款和降低杠杆率。
不仅金融系统存在顺周期行为,整个经济系统均存在顺周期行为。
对顺周期行为有多种理论解释。1933年欧文费雪研究1929年大危机时提出了“债务-通货紧缩”理论,该理论可以解释顺周期现象。现在时髦的金融加速器理论也可以解释顺周期现象。笔者在1990年代初期,也对顺周期现象做过解释。
1991年,笔者在《通货膨胀机理与预期》一书第240页至241页中,结合通货膨胀现象采用粘性预期概念分析过经济系统的顺周期行为,只是没有使用顺周期这个词。“1.预期是诱导通货膨胀的重要因素。由于预期的粘性性质,在通货膨胀的初始阶段,货币增长对物价增长的冲击迟缓下来,出现一种市场繁荣、购销两旺、经济增长、人民收入增加的虚假繁荣局面。正因为这样,当经济步入通货膨胀轨道时,ZF看到的是经济蒸蒸日上的景气景象,此时ZF并不急于制止通货膨胀。”“2.在通货膨胀发展一段时期后,预期将会粘在较高的水平上,它又起到阻止通货膨胀下降,并对通货膨胀上升推波助澜的作用。”“3.当经济进入谷底,预期也终于被拉下后,又会出现预期陷阱效应。此时,ZF试图启动经济,增加货币投放,但多投入的货币都被预期陷阱所吸收,变成库存资金积压起来。”
1995年,笔者在《通货膨胀与不确定性》一书中提出信息混淆情况下公众易犯两种预期错误(见该书第337页):“在信息严重混淆的情况下,面对货币供给增加,经济人可能会犯两类判断错误。第一类判断错误是把名义货币收入增加判断为实际货币收入增加。”“第二类判断错误是把实际货币收入增加判断为名义货币收入增加,这会减弱货币对产出的影响。第一类判断错误是预期粘在较低水平上的情况。第二类判断错误是预期粘在较高水平上的情况。”从周期角度看,第一类判断错误易发生在经济扩张期,会起到刺激经济进一步扩张的作用。第二类判断错误易发生在经济收缩期,会对经济下滑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在经济理论中,理性预期概念创始人穆斯最早提出信息混淆的理论,这构成了新古典经济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部分。粘性预期理论继承了这一方法,用信息混淆解释预期的粘性和顺周期性等概念。
由上可见,笔者认为顺周期现象类似于物理学的惯性。无论经济系统处于上行阶段还是下行阶段,都有惯性,都不易停止下来,更不要说掉转头来向相反方向运行。在经济理论中,用粘性解释惯性,是水到渠成,顺理成章。要用理性预期解释惯性,麻烦就大了。笔者认为粘性预期理论较之理性预期理论更适合作为宏观审慎管理的理论基础,这是一大依据。
■
作者为华侨大学数量经济研究院教授,本文为其《中国经济宏观审慎管理问题》系列文章之二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