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1933年经济危机时的价格、利润、信用(三)
——1929-1933年经济危机发展的事实探讨(12)
(六)信用制度的衰落和资本输出的缩减
由于危机和价格下降而造成的无法忍受的债务重担,除了导致通货膨胀以外,还引起了信用制度的衰落。这一点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
许多国家,尤其是在形式上或实际上维持金本位制的国家,借助于国家措施(禁止强制拍卖商业财产,降低利息)来减少债务负担。另一方面,国家信用,其形式即存款保证金、破产银行的整顿和这种银行之变为半国家机关,日益占领了私人资本主义信用的地位。结果是信用总额大为缩小。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短期债款从1931年的570亿马克减少到1933年的250亿马克。
由于黄金或出口收入的不足,国际债务变得无法偿还,因而应予停止偿还。赔款和盟国间的债务也不能清偿。
许多国家宣布部分地或全部地缓期偿付国家债务。某些国家甚至对私人债务也宣布了缓期偿付,这些国家是:德国(不收取短期贷款和借款的协议)、奥地利、匈牙利和一系列南美国家。
这种普遍停付外债的自然结果是:即使在度过了信用危机的紧张阶段以后,当帝国主义国家有输出资本时,仍然是几乎完全停止资本输出。
目前,只有在对外政治原因和准备战争需要输出资本时,资本才能输出国外。停止作为帝国主义基础之一的资本“正常”输出,这一点表明危机如何使整个资本主义体系摇摇欲坠。资本输出的停止乃是目前萧条所具有的特殊性质的重要要素之一。但这并不意味着争夺投资的斗争的停止,就像1934年4月日本抗议其他国家在中国进行投资那样。
信用制度的崩溃还表现在下面这一特殊现象上:长期投资的资本不足,债务和股票的发行降至最低限度,但同时短期借贷资本却大量过剩。发行额减少是1933年各国(英国除外)继续存在的普遍现象。下降的幅度是非常不平衡的:美国发行额降低到十分之一;法国和英国则只降低了一半;日本因战时的景气发行额增加了两倍。
在政治和经济总的动摇不定的情况下,对于投资安全的忧虑和不敢进行长期投资的心理,比力求资本最有利利用占上风。对资本主义来说,货币所特有的本性(即潜在资本)日益难于表现出来。
(七)对外贸易的缩减
任何周期性危机都导致对外贸易缩减。但是,在目前的危机时期,对外贸易的缩减尤其巨大。原因如下:1,争夺销路的斗争引起了在国内完全可以生产的一切商品,在保护关税和禁止输入的措施下在国内进行生产。不论工业品和农产品,情形都是如此。2,备战也促使按照这个方向行动。3,外币支付资金不足使许多国家所见输入。4,几乎完全停止资本输出也有影响。世界贸易降低到大约等于危机前的三分之一。这一降低,一般由于价格下降,一般由于贸易额缩小。
对外贸易的下降是不平衡的。某些国家,例如日本,在危机期间还能提高它们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而美国和德国所占的比重则下降。
正如我们上面所指出的,对外贸易的缩减往往是通货膨胀的原因。反过来,在实际上或名义上维持金本位制的国家里企图保护本国货币,会导致对外贸易的进一步缩减。国际贸易的整个机制有了变形。商品不是由生产费用最低廉的国家向生产费用最高的国家输出。任何两国之间的对外贸易都越来越根据“正差”原则进行调整,这就是说,每个国家只从另一国家购买相当于它出售的商品量,以免引起差别,因为这种差额要用黄金或外币来弥补。同时还实行了类似国际“实物交换‘的办法:例如美国以小麦同巴西交换咖啡。至于作为工业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特点的贸易自由则已痕迹全无了。
自给自足政策的思想体系就是在这种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缩减对外贸易,力图消除世界经济分工,这是资本主义腐朽加剧的标志。
劳动者2012年8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