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6796 9
2009-01-26
<p>以下数据摘自《经济学的思维方式》</p><p>实际产出和收入:</p><p>1930年下降9%</p><p>1931年下降8%</p><p>1932年下降14%</p><p>1933年下降16%,1933年官方失业率为25%</p><p>试比较一下目前的经济危机数据</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26 18:16:37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9-1-26 18:15:00
1929-1933美国经济大萧条
1929年-1933年美国出现了大萧条。其主要表现是:一是产量和物价大幅度下降。1929年中期,美国一些主要产品的产量开始下降。到同年秋季,局势已非常明显,无论是制造业,还是建设业,都在大幅度减少。从1929年到1934年,美国GDP是呈下降趋势的,从1929年的3147亿美元下降到1934年的2394亿美元,5年期间下降了24%。而消费价格指数在萧条期间也一直呈下降趋势,1933年的GPI与1929年相比下降了24.6%。二是股市爆跌。在1929年9月到1932年6月期间,股市爆跌85%。因此,人们几乎把大萧条与股市崩溃当作一回事。而实际上,在股市崩溃之前,经济下降始于1929年8月,并且持续到1933年。股市崩溃只是大萧条的一个重要表现。随后,证券市场终于走向下跌。经过9月份逐步下跌和10月初局部上升之后,到10月末,证券市场陷入了混乱。10月24日,即著名的“黑色星期四”那天,证券交易额达1300万股,证券市场一天之内蒙受的损失开创了历史最高记录。三是奇高的失业率。大萧条带来大量失业。1929-1933年,GNP下降近于30%,失业率从3%升至25%。从1931年-1940年的10年间,失业率平均为18.8%,其范围从1937年底的14.3%到1933年高达24%之间。现在国际上通常将12%的失业率作为临界线,因而大萧条时期持续10年之久接近20%的失业率确实称得上奇高的失业率。(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宏观组:《宏观政策调整与坚持市场取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该文章转自[历史风云网]:http://www.lsfyw.net/Article/HTML/12116.html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6 18:21:00
从10月29日开始的一周内,美国人在证券交易所内失去的财富达100亿美元为了维持农产品的价格,农业资本家和大农场主大量销毁“过剩”的产品,用小麦和玉米代替煤炭做燃料,把牛奶倒进密西西比河,使这条河变成“银河”。到1932年,钢铁工业下降了近80%,汽车工业下降了95%,至少13万家企业倒闭,占全国劳工总数1/4的人口失业。城市中的无家可归者用木板、旧铁皮、油布甚至牛皮纸搭起了简陋的栖身之所,这些小屋聚集的村落被称为“胡佛村”,意在讽刺胡佛总统。除此之外,流浪汉的要饭袋被叫做“胡佛袋”,由于无力购买燃油而改由畜力拉动的汽车被叫做“胡佛车”,甚至露宿街头长椅上的流浪汉身上盖的报纸也被叫做“胡佛毯”。纽约大街上流行这样一首儿歌:“梅隆拉响汽笛,胡佛敲起钟。华尔街发出信号,美国往地狱里冲!”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6 18:44:00

替你补充点资料:

一、
   投机的高潮

投机增多,特别是证券投机的增多,一直是所谓兴旺时代的特征。造成这十年投机活动的原因很多。美国工商业的多数部门都很繁荣,国家财富和很多人的实际收入正在增长,这种情况必然在证券的价值中反映出来,尽管证券价值并没有受到更多投机性推动。由于美国工商业资产的价值正在增长,由于这种增长过分地反映到股票的价值上来,几乎任何买进,都意味着一种利润。但是对任何财产的评价,都是一种估计,并且在当时已经产生的过分乐观情绪下,增值的愿望总是自以为是,而且所得过高的评价,总是越来越自动强化的。在大投资家和职业性的股票买卖投机商的带领下,越来越多的人进入了股票市场。到狂热结束时,大约有一百万新买户在各种证券交易所买进和卖出。

这些等待剪毛的羊拥挤在一起,多得使工业和金融界的巨头应付不了,因而证券制作与分配成为一项重要的行业。

  传统的理论是:商业公司只有在它们需要额外资本时才发行股票和债券。……可是,在这个时期,新证券几乎象肥皂那样地被制造出来,原因不外乎是制作与出售证券有利可图。[原注:索尔:《繁荣的十年》,第207页。]

同时,数量更大的未兑现的老证券,继续以螺旋式上涨的价格进行交易。

工业、公用事业,铁路和银行都赶忙印制新证券以适应难以满足的需要,或把旧股票化整为零,使之更易买到。在一九二五年一月一日到一九二九年十月这个期间,列入证券交易所价目表的股票,从四亿四千三百四十万增加到十亿股以上。一些银行家和债券经纪人,把一些外国债券和有‘担保’的房地产抵押借款(其中不少是他们自己雇用的专家认为风险太大不宜买进的),硬塞给那些并不想投机而主要是把自己的储蓄用于投资的真正的投资者。为了抓住遗留下来的剩余资金,银行和证券经纪人组织许多‘投资信托社’,经常用来操纵这些信托社的发起人所拥有的股票。在整个银行与投资业务中,充满着腐化与堕落。

评价股票价值的传统基本数是‘十倍收益’一九二九年有些股票是以五十倍或更高的价值卖出的。据一个专家观察,证券市场已不仅是对将来的贴现,而且是对来世的贴现!联邦政府为了增加寻求再投资自由资金的数量,每年以八亿美元兑付战时债务;同时不成比例的大量国民收入流入资本家手中而不流入工人手中,这两种情况,都加剧了投机的狂热。最后,投机发展到令人难以相信的极端,股票以其账面价值的三倍到二十倍的价格卖出。

可以设想,不用说经济学家,就是那些有经验的商业和[361]金融业的领袖们,也会预见到这种情况的必然结果。但是,他们当中却有很多人显然并没有这种远见。乐观主义情绪广泛流行,认为国家已经进入到一个永远繁荣和股票价值永远保持高水平的新时代。政府开始感到忧虑的时候,已经为时过晚了。一九二九年初,联邦储备局对押金交易的数量发表了一项警告,同年二月,开始提高贴现率。甚至经纪人营业所最后也把他们的押金限额提高到百分之五十。但是,在这方面的任何控制都无济于事,因为大公司和其他一些渴望最后以利率高达百分之二十放款的人都把巨额资金投入银行,以致直到经济最后崩溃,从来不缺乏资助投机的充实资金。

经济崩溃

结局只能是一个。股票市场的恐慌阶段持续了五天。这五天便是商业前景大崩溃的开端。第一天,十月二十四日,是‘不吉利的星期四’。J·K·加尔布雷斯在他关于股票市场崩溃及其前因后果的光辉著作中写道:

证券交易的所有诀窍当中,最不可思议的就是为什么有一个想卖出的总有一个买主的道理。一九二九年十月二十四日表明,神秘的东西并非不可避免。经常没有买主,而只有在广泛的垂直降价之后,才有人被引诱去喊价。[原注:《大崩溃》,豪顿·米菲林公司1955年波士顿版,第104页。]

崩溃的高潮终于在一九二九年十月二十九日这天来到了:在大风暴来临前的星期二上午十点钟,证券交易所大厅里的大锣勉强敲响了。大量股票投入市场,不计价[362]格地抛售……出售的不仅是无数小商号的股票,而且大商号的股票也在抛售。……某种股票的行家发现自己一再被争相抛售股票的经纪人所包围,而且甚至简直没有人去考虑买进。……交易所的情况十分混乱……开盘后半小时内,交易量就超过了三百万股,到十二点钟时超过了八百万股,到一点半钟时超过了一千二百万股,鸣锣收场时,这一天疯狂交易达到了极端,以一千六百四十一万零三十股的最高记录收盘。……根据《纽约时报》的统计,五十种主要股票的平均价格几乎下跌了四十点。[原注:弗雷德里克·艾伦:《仅仅是昨天》,哈珀·罗出版公司,1957年纽约版,第333-334页]

虽然这些情况使闻名的投机商中产生了少数自杀案,但据加尔布雷斯证明,认为有一次自杀大浪潮的普遍看法,是一个虚构的故事。上上下下的贪污,则显然是对恐慌及其副作用所带来巨大损失的一个更为普遍的反应。

二、
   萧条的过程

一九二九年十月股票市场的暴跌,只不过是经济衰退的一个开端,这次衰退很少中断地一直持续到一九三O年春季为止。当股票市场在一九三三年七月跌价到最低点时,大约有七百四十亿美元,或者说是一九二九年九月价值的六分之五消失了。

股票价格只是整个商业情况的一种极端反映。‘美国劳工统计局’编制的下列指数,提供了一个总的景象,这个[363]指数表以一九二六年为基期,假定这一年的指数为一百。

年    份       批发价格   就业   发放工资额

1929年平均数     95.3      97.5     100.5

1930年平均数     86.4      84.7      81.3

1931年平均数     73.0      72.2      61.5

1932年平均数     64.8      60.1      41.6

1933年平均数     65.9      64.6      44.0

上列就业指数用人数来表示就意味着一九三O年失业人数为四百三十四万,一九三一年为八百零二万,一九三二年为一千二百零六万,一九三三年将近一千三百万,大约为全部民用劳力五千一百五十九万的四分之一。还应该记住在这些失业者中,绝大部分是户主,家庭中的其他成员的生活靠他的工资来维持,因此,受失业影响的人数达到以千万计之多。按照一九三四年底对公众救济人数所作的合理估计为一千七百万人。[李注:一种经济如果不是生产率的变化和创新产品的出现,如果安排的好的话,虽然不能获得发展,总不致显著地衰退。毫无疑问,任何判断的错误,都将会导致这种结果。而判断的错误,往往是基于错误的或不准确的信息。如果我们要把人性的弱点也归咎于其中,那么,在任何情况下都是不可避免的;如若不然,那么,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对信息问题进行较为正确的处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27 8:32:42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6 18:46:00

工资率与工业生产的下降

除了几百万工人被解雇以外,还有更多的人靠着大大降低了的收入维持着生活。表中所列发放工资额的指数,说明在大萧条的前四年中付出的工资总额减少了一半。响应胡佛总统对工商业不过分严重降低工资的要求,总的来说,工资率的下降直到一九三一年底以前是不大的,在这以后就下降的更为剧烈了。但与此同时,每周的劳动时间减少了,解雇更加普遍了。工资率削减与劳动时间减少集中在一起是一九三O年以后发放工资额大大下降的原因。

由于生产在不干涉主义的条件下主要是依靠私人市场的购买力,所以出现工业生产的下降是毫不为奇的。而且由于工业的敏感性更大,所以下降超过了比例。即使我们忽视消费品价格下跌,总消费支出在一九二九年与一九三二年之间,[364]下降了百分之十六,而工业生产却下降了百分之四十七。工人失业与工业生产能力过剩同时出现。[李注:显而易见,在总消费支出下降小于工业生产能力将近二倍的情况下,批发价格仍然不断地下降,正说明有大量生产力是过剩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7 07:53:00
本人感兴趣的不是衰退后经济下降多少,而是衰退与过度繁荣的关系。我们不难发现,每次衰退以前,都有一次过度繁荣,并且过度繁荣的程度越大,衰退的程度也就越大。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