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专栏作家 李拉亚)美国房地产泡沫的形成机制和对经济影响的传导机制有自己的特点。美国房地产泡沫破灭的经验教训对中国而言只有一定程度的参考价值。我们可以从美国房地产泡沫形成和破灭中吸取的经验教训是:
1. 严防次级贷款。我们现在严厉的房贷政策已做到了这一点。
2. 严厉监管金融创新。我们要加强对影子银行、表外资金和理财基金的监管。特别加强对房地产资金和地方ZF债务的监管。这些监管说起容易做起来难,是监管机构的一大难题,也是一项艰巨任务。严厉监管金融创新,并不是限制金融创新。中国金融创新还处于初始阶段,需要扶持。怎样处理好扶持和监管的关系,是监管机构的施政艺术,很难界定。
3. 限制高杠杆率。我们尚不知道房地产资金中杠杆率有多高。这是宏观审慎管理机构要搞清楚的一个问题。不知杠杆率,也就不能预测一旦房地产泡沫破裂,问题资产的数量及其破坏力。
4. 要信息透明。金融创新要信息透明,设计的金融衍生品要简单易懂,防止人为设计复杂产品故意误导公众。如现在银行给顾客介绍理财基金产品时,提供的信息很有限。
5. 严防银行由投资中介转变为直接投资。美国的银行特别是投资银行将自己的职能由投资中介转变为证券投资,再由证券投资转变投机,结果酿成大祸。1993年海南岛和北海的房地产泡沫中,中国也有银行干过房地产直接投资的事。现在我们应严防这类事情再次发生。
6. 要有应对房地产泡沫破裂和地方ZF债务违约的预案。预案要向最好的方向努力,做最坏的准备。一旦房地产泡沫破裂或者地方ZF债务违约,我们的预案应考虑ZF接管问题资产,严防问题资产的连锁反应。美国次贷总额估计7570亿美元,其中损失估计为1500亿美元。如果美国ZF在泡沫破裂时接管这些资产,后面就不会花掉天文数字的钱去买单了。如果美国ZF能接管雷曼兄弟银行,结局也不至于如此糟糕。美国ZF应对这次危机,根本就没有预案,走一步看一步。结果事事被动,处处被动,步步被动。直到雷曼兄弟银行垮台导致严重后果后,才幡然猛醒,开始采取主动步骤制止危机恶化,但为时晚矣。
7. 惩罚闯了祸的责任人和机构。美国在这一点上做得很不好。AIG的高管们在机构被ZF接管后,居然还要高额奖金,引起了美国民众的愤怒。这次美国金融危机,买单的是纳税人。闯了祸的高管们并没吐出一分钱,根本就没有受到应有惩罚。闯了祸的机构大到不能倒,美国ZF只好接管这些机构,帮他们渡过难关。这为下一次危机打下了伏笔。
8. 提高利率有利于抑制房地产泡沫。长期来,中国央行实施低利率的调控模式,即使是高通货膨胀时期,也不过是实行三年保值储蓄。特别是现在,一方面是房地产泡沫,另一方面是经济增长动力不足。央行为抑制房地产泡沫提高利率,会增加经济增长成本。央行提高利率的外部压力会非常大。两者权衡下来,提高利率不会是央行的优先考虑方案。央行的两难困境可以理解,但我们应逐步走出低利率的调控模式,向市场利率机制靠拢。实现市场利率机制是央行近年强调的改革目标,提高利率,让利率反映出资金的真实市场价格,是向这一目标过渡的必须步骤。
9. 防止高管们急功近利的行为。高管们的薪金和奖金要和长期效益挂钩,要与短期效益脱钩,要接受监管机构的监管。在这方面要采取措施,如可用高管们所在企业的股票代替他们的奖金,规定股票要一定年限后才能分期逐步兑现。■
作者为华侨大学数量经济研究院教授,本文为其《中国经济宏观审慎管理问题》系列文章之二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