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11631 87
2014-02-03
斯密在他的《国富论》里说了这样一句话:一个人是贫是富,就看他能在什么程度上享受人生的必需品、便利品和娱乐品。但自分工完全确立以来,各人所需要的物品,仅有极小部分仰给于自己劳动,最大部分却需仰给于他人劳动。所以,他是贫是富,要看他能够支配多少劳动,换言之,要看他能够购买多少劳动。一个人占有某货物,但不愿自己消费,而愿用以交换他物,对他说来,这货物的价值,等于使他能购买或能支配的劳动量。(第五章第一段)


谁能把这个定义解释清楚?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4-2-3 06:22:27
斯密在他的《国富论》第六章第四段这样说:在这种社会状态(斯密在第一段称这种社会是:“在资本积累和土地私有尚未发生以前的初期野蛮社会”)下,劳动的全部生产物都属于劳动者自己。一种物品通常应可购换或支配的劳动量,只由取得或生产这物品一般所需要的劳动量来决定


红色字体中的第二个分句,就是臭名昭著的劳动价值论的原始描述。这里,俺不去分析斯密的劳动价值论是错的(有关分析见我03年的旧作,以及黄佶先生的作品),而是退一步考察。
斯密的劳动价值论的前提是“初期野蛮社会”,在这社会中,“资本积累和土地私有尚未发生”。也就是说,一旦社会进入“资本积累和土地私有”的状态,劳动价值论就是不适用的(这就是退一步的意思,姑且承认斯密的劳动价值论适合且只适合“初期野蛮社会”)。
那么斯密在上面列举的第四段之后,从第五段起在讨论什么样的社会呢?读者若只读到第四段,正常人都会以为斯密要进一步考察“初期野蛮社会”。但这样想就错了。斯密的第五段这样开头:资本一经在个别人手中积聚起来,当然就。。。。。。
斯密的第五段分析的显然不是“初期野蛮社会”,而是“资本积累和土地私有”的社会,当然也就是他在第五章开头所说的“分工完全确立”的社会。那么,斯密在分析分工社会时使用的价值论却是他在第四段给野蛮社会量身定做的劳动价值论,而不是使用第五章第一段给分工社会量身定做的价值论:这货物的价值,等于使他能购买或能支配的劳动量
到此可以看出,斯密的混乱是明显的。斯密把从野蛮社会得到的结论,用来分析分工社会,往好里说,是张冠李戴
李嘉图、马克思等古典作家,不但没有认识到斯密的错误,或者认识到了故意不指出、不改正,继续将反映野蛮社会的劳动价值论用于对分工社会的分析,这就不是一般性的错误了,而是重大错误,将经济学彻底引入歧途。
继续坚持用劳动价值论分析野蛮社会之后的分工社会,就是继续坚持张冠李戴,得到的推论,如剩余价值,也就是莫须有的东西,生编硬造出来的虚假概念。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2-3 06:45:07
奥地利学派,意识到劳动价值论有错误,但只意识到其错误之一:有些商品,如用于交换的自然物品,不是劳动产品,因而也就没有劳动价值论的所谓价值。但是,奥地利学派以及更广泛的新古典经济学,将斯密的另一个价值定义:这货物的价值,等于使他能购买或能支配的劳动量。抛弃掉,成了无源之水。为什么会这样,我猜测,是因为他们不能理解或不愿意理解这个定义。新古典经济学已经开始变化,重新拾起斯密的绝对优势原理和李嘉图的比较优势原理(曼昆的第三章、萨缪尔森的第十九版),这就为正确的价值论复活,开辟了道路。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2-3 10:07:24
现代经济学基本只谈价格,不谈价值。
科斯说:...价值论仅仅是经济学的装饰,而非经济学的组成部分。
老派的萨缪尔森还提一提效用价值论,到斯蒂格利茨和曼昆那里已经全无踪影。

从哲学上来说,劳动价值论之类的东西属于本质论,唯名论是摒弃这些东西的。

就像我们不会去追究质量的本质是什么、能量的本质是什么、空间的本质是什么、时间的本质是什么这些问题,仍旧可以运用这些质量、能量、空间、时间的概念来把世界解释得很好,

同样的,我们也可以运用价格、成本、利润、价值(一件东西对我有价值,未必对他人也有同等的价值)等等这些概念把经济运行的规律解释清楚。

如无必要,勿生概念——这就是奥卡姆剃刀原则,又叫学术研究中的经济原则。(经济一词的本意就是节省)
交换价值、使用价值这些都是杜撰出来的概念,我们还可以杜撰出来观赏价值、文化价值等等,这些概念在现代经济学当中都被剔除掉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2-3 10:33:35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2-3 10:40:42
“。。。亚当,斯密工作独立,并耗费人生大半时间来撰写《国富论》,这是使它具有巨大影响力的品质的部分原因,但同时这也造成了一些不利之处。人们常常提到《国富论》的结构不够严谨,一些章节的安排不够恰当,实际上,斯密自己也认为一些太长的章节"离题"了。对这-一问题,一般的解释是:斯密写作《国富论》历时很长,各章节在不同时期完成,如果要按一个更完善的结构要求来对以前完成的部分进行大量修改,那他会发现任务太繁重。看来有一点很清楚,亚当·斯密感觉写作异常艰辛,甚至就写作所耗体力而言,他也确凿无疑地感到力不从心,因此,他常常通过向文书助理口述来撰写。

《国富论》同时还有一些模棱两可和前后矛盾的问题。如果亚当·斯密不那么孤独,而是和更多人进行商榷,那么,这些缺陷或许可以消除,尽管我们必须承认,他同时代的人没有几个能透彻分析其作品。然而,另一个原因可以解释亚当·斯密为什么没有对本可消除的这些前后矛盾给予更多关注,那就是:他并不知道自己会成为亚当·斯密。如果他知道《国富论》在两百年后还会被讨论,那么,毫无疑问,他会对其写作更加谨慎。但是,我认为,我们或许应该为他没有预见到这种情况而感到欣慰。因为,如果他有此预见的话,他很可能根本就不愿意出版《国富论》。。。”——科斯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