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1075 1
2014-02-03

去年12月撸妹1520上市,定价4999,如今已跌至4000左右。只要愿意等下去,价格还会更便宜,早两个月上市的三星NOTE3当初5600,如今也是4000上下。对电子产品的降价,大家已经司空见惯——技术进步总是会带来成本下降,但短时间价格这么大的降幅,就不是成本论所能解释的了。

在经济学家看来,手机厂商的这种定价策略非常容易理解。一些知名品牌的产品,替代性相对小一些(山寨厂商同质化产品不在此列)。这些产品上市之初,短时间内可以认为供应是绝对刚性的,通过提高价格,确保产品卖到了对它评价最高的人手中。

这可以认为是成交原理中的价格优先原则(见第一章)。至于成交量最大原则么,只要没有出现产品积压,也可以认为是满足的。随着时间推移,供应量增加,均衡价格就随着需求曲线向下而下降。当需求曲线降至供应曲线之下时,这款手机就会停产。

价格09.jpg

与大多数厂商比起来,苹果就是个另类,他们通常会为产品制定一个较长时间不变的价格,很少调整。在新品上市之初,由于定价低于均衡价格,苹果店门口总是会排起长长的队伍。当然这也符合成交原理中的时间优先原则。                                                                                                                                                                                                                                                                                                      价格10.jpg                                                                                                                                                       

苹果新品经常在黄牛党手中“炒”到8000甚至10000的高价。这表明,即便厂商制定的价格低于均衡价格,在充分自由的市场交换当中,商品依然会到达它的均衡价格。同时也可以说明,同样的商品,在不同的人眼中价值是不一样的——有的人愿意多花一些钱及早入手,有的人就愿意等一等;有的人愿意彻夜排队,有的人宁可花钱买时间......

虽然两种定价策略都能达到均衡价格,但在经济学家看来,他们恐怕会更赞同诺基亚、三星的定价方式。因为对社会整体而言,排队是一件没有效率的事情,二次交换还增加了交易成本。传说中经济学家解决排队的方法,就是涨价。例如茅于轼老先生前阵子就建议春运火车票涨价,同时对穷人进行货币补贴。

新品手机也好,春运火车票也好,涨价并不能增加供应,但可以抑制需求,另一个结果是改变了生产者、消费者之间的利益分配。经济学家通常优先考虑效率,把利益分配考虑的比较简单,这是容易与普通人出现意见分歧的地方。譬如茅先生的火车票涨价建议,真的实行下去,铁路总公司未必会把多得的钱款上缴国家财政;就算上缴国家财政也未必能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就算用之于民也未必能用到普通人头上......在这么多未必面前,涨价给普通民众带来的现实损失却是实实在在看得见的。所以经济学家的好心,未必有好的结果。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应当关心一下取之于民的财政收入当中,究竟有多少比例用之于民,多少比例用之于“不劳而获”的官。

经济学家重视均衡价格的另一个原因,是重视价格背后包含的供求信息。我朝还在使用粮票的年代,尽管ZF禁止粮票充当货币流通,但民间一直可以用粮票换鸡蛋。直到我大学毕业那一年,5斤全国粮票还可以在校门口买茶叶蛋的老太太那里换到三个茶叶蛋,而10斤辽宁省地方粮票只能换1个茶叶蛋。说明当时辽宁的粮食供应较充足,而某些地方出现了粮食短缺。卖茶叶蛋的多半不会懂经济学,但是她知道到哪里能够用粮票换到更多的鸡蛋,而那些地方的人也因为这种交换有机会获得更多的粮食。计划经济之所以失败,是因为那些计划者无法掌握充分的市场信息,还把价格之手束缚了起来。

儿时生活在北方,家里是南方人,胃口较小且喜食米饭,但粮食供应当中面粉占大半;邻居是北方人,从事体力劳动,口粮常常不够吃。于是每月购粮时便两家串换,大约用我们家40斤普通粉、标准粉的粗粮额度换邻居家30斤大米(算细粮)额度。对于我的家庭来说,30斤大米额度好过40斤粗粮额度,对邻居家来说正相反。通过交换,两个家庭的福利都改善了,这与粮票换鸡蛋的性质是一样的。而马氏所谓的“等价交换”真不知是从何说起。

(未完待续)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4-2-3 13:59:14
附上一篇经济学家的文章:

当不同的个人持有不同的物品,怀有不同的愿望,或者两者兼有时,就出现了进行互利的贸易的机会:即各个参与者都能得到好处的贸易。交换棒球卡的孩子们会学到贸易的基本原则。一个孩子有两张Kirby Puchett卡,另一个孩子有两张Jose Canseco卡,交换可能使这两个人都得到好处。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国家之间。尼日利亚的石油用不完,但是食品却不够。美国的小麦多于美国人的消费量,但却需要石油。贸易可以使这两国都得到好处。


    两人之间的自愿贸易并不会造成一人得利、另一人吃亏的结果,而只能是两人同时得利。毕竟,假如贸易会使任何一方吃亏,吃亏的一方就不会参与贸易了,自愿交换的一个基本后果就是每一方都受益。


在贸易中的"吃亏感"


    尽管上述这种似乎很有说服力的论点认为"人们参与贸易都是出于自愿一一因为他们认为贸易会使自己受益,却常常有这种情况发生,人们在交易结束后感到自己受到了伤害。重要的一点是要理解:当经济学家说自愿贸易使双方受益时,他们并不是说双方都感到高兴。


    例如,弗兰克拿一把旧式的摇椅到跳蚤市场去卖。他愿意以100美元的价格卖掉它一一如果价格低于此他宁愿不卖一一但是他希望卖到200美元。海伦到跳蚤市场来,计划买一把这样的椅子。她希望只付100美元,但是准备最多付到200美元。他们两人讲价、谈判后,最终以150美元成交。但是两个人在回家的路上都不高兴。弗兰克抱怨卖价太低了,海伦抱怨买价太高了。尽管我们常常听到人们抱怨物品的价格"太高",他们还是把它买了下来。


    以经济学家的眼光看来,这种抱怨是自相矛盾的。假如弗兰克确实觉得150美元太低,他就不会以这个价格卖出;假如海伦确实觉得150美元太高,她也不会以这个价格买进。经济学家争辩说,人们不是用言词,而是用行动表示出他们的喜好。如果某人自愿地同意做一笔交易,这说明他认为:这笔交易即使不是完美无缺的,做这笔交易至少也比不做这笔交易要好。


    对于这一观点有两种常见的反对意见,两者都牵涉到弗兰克或者海伦"利用了另一个人"这一说法。当然,它的含义是,如果买方或者卖方占了便宜,另一方就不可能得利而是吃亏了。


    第一种反对意见是,弗兰克或海伦可能并不真正了解他们同意交易的内容是什么。也许海伦知道这把椅子是稀有的古董,价值5000美元,但是她不告诉弗兰克,而以150美元的低价把它买了下来。也许弗兰克知道这把椅子坐上10分钟就会把人摔下来,但是他不告诉海伦,而把它高价卖了出去。在这两种情况下,信息被隐瞒了起来,不了解这一信息的一方吃了亏而不是得到了好处。


    第二种反对意见涉及贸易收益的划分。既然海伦曾经准备付到200美元,她少付的那部分钱即为盈余,即经济学家所说的贸易收益。同样,既然弗兰克原来准备最少以100美元成交,他多卖的那部分钱也是盈余。贸易收益的总价值为100美元一一海伦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和弗兰克愿意出售的最低价格之差。以150美元成交就是把收益分为两半,每人得到50美元的盈余。如果成交额为125美元,弗兰克得25美元,海伦得75美元,则划分不能被认为是公平的。


    经济学家并不过分考虑这类反对意见。和大多数人一样,他们主张把尽量多的信息公开,他们还主张应该使卖主和消费者都恪守信用。因此,许多经济学家支持反对出售伪劣产品的法律。但是他们也指出:回头再想想和"假如我当初就知道的话"这类说法是没有意义的。如果弗兰克没有把椅子拿到几家有信誉的古董店去问问价值,而是去了跳蚤市场,这是他自愿地决定要节约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如果海伦没有去找有声望的、能够保证商品质量的店主,而是到跳蚤市场来买古董,她知道自己是在冒险。也许他们两人都愿意再从头开始,换一种方式进行这笔交易。也许他们这样做是不成熟而愚蠢的。以讨价还价而论,当然双方都想尽可能多地得到贸易的收益。


    无论如何,自由贸易的逻辑并不是说每个人都要对交易的结果表现出莫大的欣喜,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在事后。交易的逻辑只是说当人们选择做一交易时,他们认为做这笔交易比不做这笔交易要好。根据定义,如果他们宁愿做这笔交易,在交易进行时他们确实认为自己会得到好处。


    不过,这些反对意见传达了一条重要的信息:发生在现实世界中的交易往往比交换棒球卡要复杂得多。它们牵涉到信息的问题、对风险的估量问题和对未来的预期问题。对这些复杂问题的讨论将贯穿本书的始终。因此在这里不作详细论述,只是告诫读者,如果你担心自己缺乏适当的信息进行交易,那就多走几家商店,找个保证人或者听听专家的意见,或者买保险,这些谨慎的措施是自愿交易中应有的内容。如果你感到甚至采取这些措施也太危险,就不要进行这笔交易。但是,如果你选择不采取任何这类谨慎措施就冒然行动,那就不要说你别无选择。正如那些买彩票的人们一样,你知道你是在碰运气。




____摘自斯蒂格利茨《经济学》

点评:如果用供需曲线描绘斯蒂格利茨的这个案例,那么在这个局部的市场当中,只有一把摇椅的供应与需求。供需曲线形不成一个交点,而是一段重叠的线段——在1把摇椅这个数量上,100~200美元的线段间形成的成交价格都是可行的,最终成交价取决于弗兰克与海伦双方的博弈。谈判当中的讨价还价,实质是每一方都希望了解对方的底线,并把价格推到接近对方底线的程度。而每方口头宣称的底线,未必是真实的底线。
例如2011的NBA劳资谈判,资方的底线是宁可把钱用来做其他买卖,而球员的底线或许是重新组成联盟引入新的资方。双方都是有选择的,但不见得比眼下的选择好。最终达成的协议介于两个真实的底线之间。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