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提一个简单的模型,麻烦nie兄帮看看。
我们假定,在某一经济体中存在若干“医疗机构”,一种抗生素和生产这种抗生素的完全竞争厂商。为简化分析,我们进一步假定该种抗生素使用有限的X次之内疗效不变,使用X次之后疗效为零,由微观主体决策在0期和1期各使用多少次。同时,由于药物的开发费用很高,生产费用很低,我们姑且假定生产的边际成本为零。
设医疗机构的的收益函数为:U=U(x),U'>0,U"<0,其中U是以货币度量的收益,x是该种抗生素消费量。这一假定的含义是,在同一期内,同家医疗机构将该种抗生素最初用于最适应的病人,逐渐过渡到不太适应的病人,边际收益大于零,并且边际收益是递减的。
在完全竞争条件下,该种药物价格等于边际成本为零。从全社会利益来看,按下列决策是最优的:
max U(x0)+U(x1)/(1+r) x0,x1是当期和下期的消费量,(1+r)是贴现因子
st. x0+x1<=X
一阶条件为U'(x0)=U'(x1)/(1+r)=L (1)
但从某家具体的医疗机构来看,最优决策确是
max U(x0)+U(x1)/(1+r)
st. x1<=(X -x0-y )/n 其中y是其他医疗机构的消费的该种抗生素,n是诊疗机构数量,x1是预期值。当n非常大时,近似的,一阶条件为
U'(X0)=0
也就是说在当期出现了抗生素过度使用,这种过度使用不符合社会利益的最大。明显的,这是一种“公地悲剧”导致的过量消费。
纠正措施有:每单位征T的皮古税,容易得出,T=L
或者规定只有(拥有知识产权的)一家企业可以生产,可以证明,垄断条件下厂商的最优决策就是把价格定到和皮古税一样。在垄断条件下,同样解决了社会成本和私人成本分离的问题。
当然,这个模型不太好,忽略很多重要因素,比方说医患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厂商对医生的激励等等。也许用博弈论来解决好些。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11-4 19:31:37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