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供给原理并非空想的结果,它同样有基本的经济学理论做基础。比如最基本的经济学理论即供求关系理论,即“在相同条件下,需求量与价格成反比”,价格越高,需求量越小,价格越低,需求量则越大。有效供给原理之所以强调有效供给能够促进需求,一个方面(即价格方面)就是依这个供求关系而确立的。因为价格因素是有效供给的一个基本方面;价格下降需求量增加,即是有效供给的基本体现。如果价格下降不能促进需求,那么这种价格下降就不算是有效供给的结果。“有效供给创造需求”,它必须要导致需求的产生和扩大,否则就不能称为有效供给。人们在学习经济学理论后懂得这个“价格下降需求量增大”的需求定律,但现实经济中却偏偏存在“卖涨不卖跌”的反常现象。价格越下跌,购买者就越持观望态度,相反,价格越上涨,购买者就越抢购。价格波动得越快,人们的这种反常现象就越明显。这从表面上看是违反需求定律的(虽然实质上它并不违反需求定律)。这样,从表面上看,价格下降就不算是有效供给的体现了,因为价格下降反而滞销,怎算是“有效供给创造需求”呢?所谓“有效供给”必须能够导致需求增大。
价格下降,或者创制新产品,这种有效供给行为能够极大地刺激整个经济实现增长与发展。前面曾说到二次大战后世界经济并没有重新陷于衰退,而是继续增长发展,基本原因就是在大战中创造了许许多多新的应用技术,这些技术的有效供给能够带动经济向前发展。比如某地方建造一条高速公路,就是一种有效供给行为,因为高速公路向地方的工商业者提供了一个更好的交通条件。同样,搞好电力、水源、人才资源的供应,这些都是有效供给的行为,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在中国,一旦经济发展较为迅速,具有行业垄断性质的电力就处于短缺状态,到处拉闸限电;电力短缺,会对经济发展产生巨大抑制作用。因此当人们指责市场上商品太多而过剩时,我们要区分清楚,如果这些商品的供给是无效供给,那么它肯定是过剩的,比如现在还生产黑白电视机的话肯定是过剩的;相反,如果这些商品是有效供给,那么它不应过剩,此时应该向其供给某些要素,来促进它的市场消化。比如某地方商品难运输出去,过剩了,此时你向它供给一条好的公路或铁路,或者将原先的公路铁路运费下降,则可以减少这种过剩的程度。这是通过有效供给而促进需求的一个办法。因此,将基础设施、法律制度、行政服务、金融信用、社会稳定、传媒文化等等搞好,肯定可以大大促进经济的发展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