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学术道德监督
2975 13
2014-02-08
帖中描述的是,一个一心只读圣贤书不谙世事的在读博士生被一个活了大半辈子社会阅历丰富的被该生冠之以“吹牛者”的亲戚打得开落花流水,然后跑到论坛发泄其无处发泄之怒火并博取同病相怜者同情的真实故事。

所谓吹牛,据维基,是指“谎言的一种,为了抬高自己的地位,将自己没有的社会地位和资源优势【讲】给别人听”。因而,如其小舅舅只是在吹牛,应不难判断与反驳。但堂堂一名博士生,却不想完败于这位据其说没读过什么书却会“吹牛”的亲戚手下,着实极没有面子,因此冠以“吹牛者”以泄心中之愤懑,并用这一显而易见拙劣的招数来保护其可怜的自尊心。

出现这一状况的原因何在?笔者以为,博士生或许书本学识不错,输便输在不接底气上(其舅似乎也不是一无是处,还是“上网浏览了许多文章”的)。这或许也不能说是博士生的错,因为课本上如是说、老师如此教、学校里如此学的,可是,他自己似乎没有学会自主思考、反思与明辨,着实就是他自己的错了。把头埋进沙土里与吐槽,显然不是解决问题之道。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4-2-8 14:28:03
楼主也好给别人带帽子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2-8 14:39:14
Forum is somewhere friends can exchange ideas and do sharing, but also somewhere we can bull*****, so....take it easy.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2-8 15:39:22
楼主对“吹牛”的理解明显有误,这才是不接地气的具体表现。市井间说的吹牛,并不一定就是说谎,也可以是摆龙门阵时略带夸大、主观色彩较重的观点呈现方式。博士不敌其舅,其实不过是一个研究范式或论证方法、口径等不对接的问题(如一方谨守基本的统计原则和前后一致的逻辑、界定;而另一方随意择取于己有利的个例,并不断偷换概念——这或许不是故意的,很多没受过学术训练的人辩论时本能地习惯于在不同的概念之间来回切换),没必要故意贬损一方。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2-8 15:51:27
你再接地气,你用汉语和一个只会说日语的人吵架,能“赢”吗?按你的意思,物理学家没法向大众介绍洛伦茨变换,也是“不接地气”?
科学本身就是专业的事情,问题在于没有普通人自认为是物理学家,但几乎每个中国人都自认为是经济学家。人们认识到真正的物理学比电视里的科普小实验高深很多,却总以为“搜狐财经博客”就是真正的经济学。这就是为什么有这么多“经济学吹牛者”却鲜有“吹”物理学的原因。
通常经济学家想要“接地气”会产生两种结局。
        第一种就是“堕落”,就像那些整天发博客的“中国经济学家”一样,讲得天花乱坠,其实有很多基础性的错误,但是这种人总比严肃的有职业精神的经济学家更受欢迎。所以我的一位老师曾说:“将来你们要是在bloomberg上胡说,就别说认识我。”
        第二种,就是“雷语”。很多经济学家对公众发表意见,明明是正确的观点,但由于媒体和公众水平有限,观点被扭曲,误解,教化大众不成,反沦为笑柄。保罗 格鲁德曼够接地气的吧?可是他关于美债的言论,曾经被jon stewart 嘲笑了两天。而stewart 已经算是美国十分理性的媒体人了,他曾被评为美国人最信赖的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2-8 20:36:15
看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加微信,拉你入群
微信外可尝试点击本链接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