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分感谢TAGGER和HUPICHI两位版主的意见
没有证据表明搜集小公司信息比大公司信息更加困难,相反大公司信息量更多,分析更复杂,按照楼主的推理获得大公司证券价格的基本面信息所付出的信息挖掘成本更大而应当获得更多的补偿,这与小公司效应不符。
HUPICHI版主的这段话看的十分眼熟,呵呵,似乎FAMA1998有过类似的说法.我的看法是大公司虽然信息多但是有人去进行分析,这不仅仅因为大公司的名气和广告效应,还应注意到大公司的金融融资渠道远远高于小公司,比如债券商业票据等等,也就是说金融机构在投资这些产品的时候同样要对大公司基本面进行分析,就比如现在中国债券市场,基本全是大公司,另外短期融资券则更是大公司的天下,对这些产品的分析也要涉及基本面分析,因此市场上大公司的信息就会远远多于小公司.另外在实际的投资中不少机构投资者为了控制风险是有规定信用等级的,这也造成了他们不会对小公司进行分析的原因.再次市场上的小公司数量远远多于大公司,光看国内就可以发现即使是报纸上的评论也多集中在所谓的蓝筹绩优股上,如果一家机构的资力有限他就不可能对所有的小公司进行分析,而选哪支小公司进行分析这本身就是成本的一个方面.
按照EMH的观点,弱式或半强式市场下掌握内幕信息的投资才可能获得超额利润,因此小公司的投资者可能掌握了更多的内幕信息因而获得高于市场平均水平的利润。这可能是由于监管成本相对过高,使得当局对小公司的信息披露监管严格程度低于大公司。
这个解释有一定的说服力.不过我还是有点小疑问,就是内幕消息迟早都要变成公共消息的,那么因为内部消息而获利的投资者不过是提前获得利润而缩小了其他人的获利空间,因此考虑从内幕消息成为公共消息的时间段T上来看,实际上只要正确估价最终有内幕交易和无内幕交易的股票价值的上升是相同的,只是内幕交易改变了利润分配比例罢了
另外,我想问下现在小公司效应的实证是否证明还有小公司效应呢?昨天看到一篇文章,它说90年代小公司效应就消失了(美国)但是又没给出文献,郁闷,另外国外对小公司效应的产生除了行为金融学的人的非理性外,似乎还有就是认为是样本特异性和数据挖掘,如果是后两者的话似乎我们的讨论就是没有什么意义的了,不过这种东西一般不存在定论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