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的有效性究竟如何,一直备受社会各界关注。而一国货币政策是否具有独立性是该国货币政策工具能否有效运用的前提条件。货币政策独立性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指中央银行为实现通货膨胀目标而调控货币供给量的决定独立于本国ZF机构,不受其干预;广义,则指一国央行有能力根据本国意愿制定相应的货币政策,而不受他国经济状况的影响。
汉斯《金融》2012年7月发表了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吴可等人的一篇文章,深入的分析了我国货币政策独立性与有效性。他们认为,一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是至关重要的,而不能只重视有效性。只有在独立性的前提下,才能在经济金融深层次中发挥有效性,才能在长期中促进经济的增长、保证就业的充分、维持物价的稳定和实现国际收支的平衡。
文中从外部传导与内部反应两个方面对中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与有效性进行了实证检验。吴可选取了1994年1月至2009年12月的月度数据,并根据我国汇率制度的调整分三个阶段进行分析:1994年1月至1997年12月,有管制的浮动汇率制度期;1998年1月至2005年6月,传统钉住汇率制度;2005年7月至2009年12月,汇改后,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制的浮动汇率制度期。
结果表明,在独立性方面,先从外部传导的角度,分析了美国利率、日本利率和欧盟利率对中国货币供应量和中国同业拆借利率的影响;然后从央行的独立性和内部作用机制来分析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有效性方面,重点分析了中国货币供应量和利率对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的影响。
查看原文请点击:http://www.hanspub.org/journal/PaperInformation.aspx?paperID=787
本文版权属于汉斯出版社(http://www.hanspub.org/),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