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Barro和Gordon(1983)提出的货币政策研究标准框架基础上,诸多学者对最优货币政策规则展开了讨论。诸如,Rogoff(1985)提出谨慎银行家的假说,建议任用比社会偏好更保守的央行行长来行使货币政策可以减小通胀偏差,降低宏观经济的不稳定性和社会福利损失;Walsh(1995)提出最优合约假说,建议设立一个与通胀水平相关联的惩罚函数,货币当局将因为通胀的出现而受到相应的惩罚;Svensson(1997)提出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假说,即把目标通胀水平设定的低于社会最优情况下的通胀水平,以降低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操作下必然存在的通胀偏差。诸多学者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如Svensson(2003)对工具规则与目标规则在现实中的可行性展开讨论,Clarida el al(1999)等在目标函数中考虑了由于利率波动等因素可能导致的社会福利损失;Flamini(2007)等将更多信息加入到约束条件以更准确地描述宏观经济运行,如将利率平价公式引入到约束条件中作为对开放条件下对内部与外部宏观变量内在关系的描述;Smets和Wouters(2002)、Adolfson(2007)等,考察了汇率不完全穿越效应的存在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
基于最优货币政策规则研究的一般思路和方法,部分学者通过适当的模型修正及实证研究,对货币政策维护宏观经济稳定与社会福利最大化的有效性进行了量化研究,如Clarida et al(2000)、Krause(2002)和Cecchetti et al(2006)等。
Clarida et al(2000)通过理论模型推导得到最优状态下的货币政策反应函数并运用历史数据进行拟合,将拟合得到的最优货币政策反应函数中货币政策操作作为目标货币政策操作,并与实际的货币操作进行比较,两者的吻合程度越高,则认为货币政策在该期的有效程度越高。
Krause(2002)、Cecchetti et al(2006)以实现了宏观经济稳定(社会福利损失最小)的货币政策操作作为最有效的货币政策操作,由于实际操作对最优操作的偏离所导致的社会福利损失部分,被描述为货币政策“非有效”的程度,“非有效”程度的减小意味着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增强,并进一步将导致宏观经济稳定性的提高(社会福利改善)分离出由于合理、有效的货币政策操作带来的贡献,进而可以得到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在社会福利改进中所起到的作用。
基于S-VAR模型对货币政策有效性展开的研究,一般还会遇到以下几个问题:首先,学术研究所建立的基准模型中所涵盖的信息量远小于货币当局所需要关注的信息量,因此在对现实情况进行研究时往往存在模型设定的误差;其次,经济学理论中的一些经济概念,在现实中很难得到精确、统一的描述;第三,一般基于多变量VAR或者S-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函数中,只能考察VAR模型中所包含的变量,其他变量对货币政策冲击的脉冲反应无法获得,而人们可能需要了解更多的变量与货币政策冲击之间的联动关系。对此,Bemanke et al(2005)提出FA-VAR(Factor-Augment Vector Autoregressive)模型进行改进,其基本研究思路可以描述如下:
Bernanke et al(2005)通过引入了主成份分析法结合Gibbs抽样的方法对除Yt之外的其他所有宏观经济变量进行处理,然后采用两阶段主成份分析法和贝叶斯似然法分别进行估计,得到的结果基本相同。Bernanke et al(2005)发现,采用FA-VAR模型展开的研究,可以很大程度上解决“价格之谜”的问题。
将最优货币政策规则放在开放条件下进行讨论,需要考虑到汇率传导渠道下国际市场因素的影响,通常引入套补利率平价公式、开放条件下的总供给与总需求方程作为内部与外部互动关系的描述放在约束条件中,如KaiLeitemo et al(2005)、Guender(2006)等;由于开放条件下汇率传递作用不只是通过利率传导渠道,更多时候通过进出口商品的价格渠道对国内经济产生影响,学者们通常将汇率的不完全穿越效应考虑入内对最优货币政策规则展开研究,如Adolfson(2007)等。
(四)基于最优货币政策规则的实证检验
参考最优货币政策规则理论的研究思路与方法,学者们对货币政策在维护宏观经济稳定和社会福利最大化上的有效性展开了实证研究,如Clarida et al(2000)、Stenfan(2002)和Cecchetti et al(2006)等。
在建立了货币政策规则研究的基准模型之后,Clarida et al(2000)得出最优货币政策反应函数,如(8)式所示:
其中rt*为t时刻最优的利率水平;r*类似于自然利率;Πt,k∣Ωt表示在t时刻的信息集Ωt下从t到t+k时刻物价水平的平均上涨率,Πt,q∣Ωt表示在t时刻的信息集Ωt下t到t+q时刻产出缺口的平均值。Clarida et al(2000)指出,α、β大于1时,货币政策操作可以使得宏观经济更趋于稳定,而小于1时则反之。
Krause(2002)、Cecchetti et al(2006)将使得宏观经济稳定性最强(社会福利损失最小)的货币政策操作定义为最有效的货币政策,而将实际货币政策操作偏离最优货币政策操作所导致的社会福利损失部分作为对“货币政策非有效”程度的度量,如(9)式中Et所示:
由于社会福利的改善主要来自两种方面:一是宏观经济环境的改善,导致经济体自身抵御与消化冲击的能力增强;二是合理、有效的货币政策操作,降低了各种冲击可能造成的宏观经济不稳定和社会福利损失。因此,通过(9)—(12)式,Krause(2002)、Cecchetti et al(2006)等将以上两个方面对社会福利的改进所作的贡献进行分离,得出合理、有效的货币政策操作在社会福利改进中起到的作用的定量描述,即:
Q值被Krause(2002)、Cecchetti et al(2006)等用作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程度的度量,正常情况下Qt值介于0到1之间,此时意味着货币政策的合理、有效操作促进了宏观经济的稳定,Qt值越趋近于1表明货币政策有效性程度越高。
2、实证研究的结论经常与经验理论及实务操作中的内容相悖,诸如“价格之谜”、“产出之谜”的出现等,而且对历史数据与计量方法的依赖性太强,不同时段的数据取样或者同样数据不同计量模型与方法下得出的结论经常出现不统一,如Christiano et al(1998)、Bemanke和Mihov(1998)、Bagliano和Favero(1998)等的研究结果中所呈现的结果,另外,以上两种方法在模型采用的宏观经济变量选取方面也存在诸多约束,诸如宏观经济变量选取过少则无法涵盖货币政策操作所需关注的信息,而选取过多则面临待估系数过多、估计结果质量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