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艺影业UnitedArtists,UA
创始人:查理·卓别林CharlieChaplin、道格拉斯·范朋克DouglasFairbanks、玛丽·碧克馥MaryPickford、格里菲斯D.W.Griffith四位好莱坞巨星,为了对抗好莱坞日增强的发行公司和资助人影响,于1919年2月5日共同出资建立了好莱坞电影制作和发行公司联艺制片,是少有的演员转行当制片人和老板的案例。四位明星和公司律师麦克杜WilliamGibbsMcAdoo各持有公司20%的股份。
20-40年代的发展:缺乏统一的职业经理人管理和院线渠道协同,联艺很快陷入到了发展困境,三小制片厂之一。
制作规模难以保证。公司成立时原计划四位明星每年独立制作五部影片,以确保市场的影响力。但是随着米高梅和派拉蒙的大制作故事长片出现,影片的制作成本和制作技术难度大幅增加,公司在1920-1921年就发现难以完成五步高质量的影片。
股权纠纷导致人才流失。1924年四位明星之一的格里菲斯D.W.Griffith宣布退出,公司经验丰富的制片人约瑟夫·申克JosephSchenck在院线发展和吸引独立制片商合作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于1933年出走创立二十世纪制片公司,发行依然通过联艺。申克寻求公司股份而遭到拒绝,最后寻求与福克斯影业合并为二十世纪福克斯。
创始人相继息影,联艺退出第一阵营。靠四位创始人起家的联艺,在1930年代相继面临创始人动力不足,出产影片较少的问题,只能以代理其他第三方独立制片发行为主,1940年代后期已经名存实亡。
创始人相继息影,创意不足,联艺退出第一阵营。靠四位创始人起家的联艺,在1930年代相继面临创始人动力不足,出产影片较少的问题,只能以代理其他第三方独立制片发行为主,规模始终难以做大,1940年代后期已经名存实亡。成功的艺术家能同时成了成功的企业高管是非常稀少的。
搞艺术的,不管在哪一行能跻身卓越、保持创造力就已经够难了,而且需要大量的时间积累。如果没有传统产业的组织化运作,创意者就不得不在其他事情上花心思:推广和营销、财务管理、客户服务、合同问题、公共关系以及项目管理。独立艺术家要同时拥有艺术家和企业家精神,这几乎是不可能的组合——可残酷的是,这恰恰是在独立经济中生存的必要条件。
哥伦比亚影业ColumbiaPictures
创始人:1920年,原来在环球影片公司工作的H·科恩HarryCohn、J·科恩JackCohn两兄弟和J·布兰特JoeBrandt在好莱坞成立了一家摄制喜剧短片的小公司,名叫CBC电影销售公司。1924年改名为哥伦比亚影片公司,并于30年代发展成为美国电影业的8家大公司之一。
20-40年代的发展:公司在30年代崛起,主要是由于H.科恩的精明强干和公司导演F.卡普拉的创作才能起了作用,但是规模仍然不大,三小制片厂之一。
低成本短片为主的制片方式。布兰特负责公司的销售,和J·科恩一起在纽约负责影片的发行环节,H?科恩在好莱坞负责影片制作,起初以摄制喜剧短片为主,后扩大业务范围。
导演F.卡普拉的创作才能在公司30年代的崛起起了作用。卡普拉在公司工作10年,拍摄了不少颇受欢迎的喜剧,其中包括《一夜风流》(1934)、《弟斯先生进城》(1936)、《史密斯先生上华盛顿》(1939)等。
雷电华影业Radio-Keith-OrpheumPictures,RKO
创始人:美国无线电RCA公司,隶属于洛克菲勒财团,先后兼并凯思—阿尔比—奥菲姆大型连锁剧院(Keith-Albee-Orpheum,KAO)和美国电影票预售公司(FilmBookingOfficesofAmerica,FBO)两家公司的基础上,于1928年10月成立的一家集制作、发行、渠道为一体的好莱坞影视公司。
20-40年代的发展:由于KAO在院线渠道上和FBO在制作上的优势,RKO很快建立起自己的发行体系,成为好莱坞新兴巨头之一,五大制片厂之一。
资本优势壮大发行规模。受益于大股东RCA及其背后的洛克菲勒财团,RKO很快建立起发行规模优势,不仅代理自己生产的影片,当时还长期发行沃尔特·迪斯尼等人的影片。1929-1957年RKO大约拍摄并发行了1500部影片,其中绝大部分为低成本的娱乐片,尤其是以恐怖惊悚片、歌舞片为主。
更加侧重B级电影。1944年RKO发行的31部影片中,有10部的预算低于20万美元,12部的预算在20到50万之间,只有九部的成本相对高些。相反,其他五大制片厂发行的影片中绝大多数的预算都超过了50万美元。在B级电影上的集中控制了制片厂的金融风险,却同样的限制了潜在的收益,RKO有一段普通低成本电影比A级电影更赚钱的历史,低成本的影片还给了新导演训练的机会。和哥伦比亚电影公司一起,RKO成为了两大低成本荒诞喜剧制作商之一。
策略调整的失误。1939年由洛克菲勒兄弟提拔、RKO董事长Sarnoff力挺的制片厂总裁GeorgeJ.Schaefer在内部权力斗争中获胜,提出了“质优的影片在溢价中”,但是1940-1944年连续的大制作影片失败,为公司下滑埋下了伏笔。在1948年行业萧条中,五大电影公司利润大幅缩水——其中20世纪福克斯下降了11%,米高梅下降了62%——而RKO的利润从1947年的510万美元下滑了90%,1948年降到了50万美元。
休斯主政导致经典制片厂时代结束。1948年5月休斯接管了RKO,几周内开除了3/4的职员,并开始调查所有留下员工的政治背景,电影制作停工了6个月。休斯决定抢先认同了对大制片厂制度的反托拉斯诉讼,同意解散旧的母公司,分为制片发行和院线两个完全独立的公司——RKOPicturesCorp.和RKOTheatresCorp.,并将出售院线公司的股份,他的决定是导致好莱坞传统制片体系崩溃的重要步骤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