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打开
三、1987~1991年的宏观调控
1.1987~1991年宏观经济形势变化的特征
(1)1987~1988年的严重通货膨胀。1987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比1986年进一步趋缓,同比仅增长16.5%。但是,通过开展“增产节约、增收节支”运动,生产持续稳定发展,GDP增长仍高达11.6%,构成新一轮经济波动的波峰。由于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部分商品特别是主要副食品供应偏紧,物价水平重新开始上涨。1988年,在当时势不可挡的“价格闯关”因素和放开价格预期的推动下,货币供应和信贷投放从上半年起迅速增长,造成了前所未有的严重通货膨胀。1988年零售物价指数和消费物价指数分别高达18.5%和18.8%,形成了80年代的最高水平和改革开放以来物价上涨的第三个高峰。
(2)1989~1991年的市场疲软、经济滑坡。从1988年的第四季度起,中国开始对经济实行严厉的“治理整顿”,价格增速迅速下降。1989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减少11%(扣除物价因素,实际接近20%),零售物价总水平同比上涨17.8%,GDP仅增长4.1%,商品销售由上年过快增长转向局部疲软,1989年经济增长率仅为4.2%,1990年为3.8%,成为改革开放以来最慢的增长率。为防止经济进一步下滑,货币政策有所松动,从1991年开始,固定资产投资和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回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8.6%,GDP增长率达到9.2%。
2.1987~1991年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取向和措施操作
(1)经济紧缩、治理整顿和“双紧”政策。针对1987~1988年的经济过热,财政政策方面,1987年除用于价格补贴、抚恤和社会救济费、偿还国内外债务本息等必需支出的经费以及某些特定的专项拨款外,其余各项开支都要在上年预计支出数的基础上缩减10%。1989年,继续贯彻治理整顿、紧缩财政的政策,调整支出结构。货币信贷政策方面,1987~1988年,中央银行再次执行紧缩货币政策,并尝试了诸如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调高对专业银行的存贷款利率、回收再贷款等多种间接调控手段,开始重视对基础货币供应的调控。1989年11月,采取了“双紧”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如一面清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压缩社会集团购买力,一面严格控制贷款规模等。
(2)1989~1991年财政、货币实施“松动”措施。在1988~1989年计划性的紧缩政策作用下,加上“八九风波”之后的大背景变化,严重通货膨胀被迅速有效地抑制,但中国经济增长也陷入了一年多的滑坡和市场疲软。为了防止经济下滑、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又不得不进行适当的松动。财政政策方面,1990~1991年,继续坚持紧缩方针,调整支出结构,并结合价格改革,减轻财政负担;在确保收入稳定增长和支出合理安排的基础上,切实控制财政赤字。货币政策方面,中央银行又不得不从1989年8月开始放松银根,罕见地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先后3次调低了存贷款利率。
3.对1987~1991年宏观调控政策的简评
1987~1991年是中国第一次有意识地运用财政、货币政策手段进行间接调控,也是第一次自觉地进行现代意义上的财政、货币政策搭配使用。一方面改变了原来单一的行政性办法,逐渐引入经济、法律等间接手段,开始进行现代意义上的财政货币政策的尝试。虽然从效果来看,仍然存在各种不足之处,但毕竟开创了中国财政货币政策搭配使用的历史。另一方面,由于经验比较缺乏,采用了各国一般不轻易采用的财政、货币“双紧”政策组合,用力过猛,刹车太急,虽然使得物价水平迅速回落,但也导致经济增长急剧减速,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受到一定影响。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