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的世界和历史方位中构建中国经济学学术话语体系
中国人民大学 张 宇
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变革和快速发展,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少有的奇迹,为世界发展做出了的历史性贡献, “中国经验”、“中国道路”、“中国模式”已成为举世瞩目的话题。理论是实践的反映,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必然要在经济学的理论和思想上体现出来,要求我们构建与之适应的经济学学术话语体系,向世界展示中国经济实践获得成功的理论逻辑和思想资源。具体来说,构建中国经济学学术话语体系的主要任务和重要意义在于:深化对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规律性以及中国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的认识,提高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实践成果、理论成果、制度成果,使中国经济改革发展的经验升华为科学理论并使理论得到不断创新发展;巩固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把“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加强与国际学术界的合作与交流,推动中国经济理论和学术走向世界,扩大中国经济发展道路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增强经济话语权,提高我国的软实力。
毛泽东曾经说过:“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这种贡献不仅是指经济和物质上的,更应当是文化和精神上的。没有文化的强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理论建设是文化建设的核心,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是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基础。没有理论的繁荣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任务是不可能完成的。一个民族要站在科学和时代的顶峰,一刻也离不开理论思维。而没有与中国历史国情和世界地位相适应的中国学术话语体系,就不可能树立理论上的自觉自信,走向世界的顶峰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构建中国经济学的学术话语体系,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历史使命。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改变当时照搬苏联模式的做法,毛泽东曾经指出: “任何国家的共产党,任何国家的思想界,都要创造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产生自己的理论家。”现在,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深入发展,中国经济学界进行理论创新的任务更加迫切了,包括农业承包制、经济特区、乡镇企业、财政包干制、价格双轨制、现代企业制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等在内的无数异彩纷呈的经济创造,为当代经济学的发展提供了极为典型和无比丰富的素材。同时,中国是一个具有广袤土地、众多人口、悠久传统并处于发展和转型中的社会主义大国,面临着工业化、信息化、市场化、全球化等重大的历史变革在同一个时代的交织和叠加,中国实践和中国道路的复杂性、丰富性和特殊性是其他任何国家都不能与之相比的。伟大的实践和新的时代呼唤着理论的创新,中国经济学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与此相对照,我们的经济学研究和学术创新还明显落后于实践和时代的要求。不少学者习惯于从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和框框出发而不是从中国的实践和问题出发进行理论研究,热衷于用抽象的定理、模型和公式去裁剪丰富多彩的现实,盲目崇拜西方的经济学理论和学术话语体系,照抄照搬西方的学术评价体系和教学科研模式,使经济学的发展离开了丰厚的沃土,失去了坚实的根基,偏离了历史的大道。这里特别需要强调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并不仅仅是中国独有的特殊的东西,其中也蕴含着经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比如,众所周知,在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中,无论是在社会主义国家还是在资本主义国家,人们对市场经济的认识都存在很大的狭隘性、片面性,认为市场经济仅适合资本主义,只有资本主义才能搞市场经济,社会主义不能搞市场经济。中国共产党突破了这一传统观点,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结合,实现了效率和公平、计划和市场、自主和开放、公有制主体地位和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结合,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市场经济的长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贡,也为当今世界试图摆脱贫困、实现国家发展的广大发展中国家选择发展道路,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因而,它既是特殊的,也是普遍的,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既充满了首创精神,又尊重客观规律。
类似的例子还有许多,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科学发展的理论、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与坚持独立自主相结合的理论等。当代中国的经济学只有立足中国的实践,解答中国的问题,并从中总结经验、构建话语、提炼思想、创新理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经济学体系和学术话语体系,才能无愧于我们的时代和人民,为人类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