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usseau 发表于 2014-3-21 13:18 
1958年政治经济学手稿?
我想是1858年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之误?
马克思的“分工与交换是互为条件的”这一思想,详见于《马恩全集》第46卷上册第104页。
这里的“分工”这是指“社会分工”,不是指“自然分工”,即不是指男女之间的社会角色及其职能的分工;这里的“交换”是指“社会交换”,不是指马克思的“生产、消费、分配、交换”中的“交换环节”中的那个交换。包括文化产品与物质产品之间的交换,劳务与产品之间的交换的,生产资料与生活资料之间的交换,公共资源与私人劳动产品之间的交换以及各种生产要素之间的交换等等。
斯密指出,人的交换源自于人的本能,是产生新需求的源动力之一。从劳动分工进到货币;必须有货币来促进劳动分工,因为劳动分工是依存于交换的。
斯密在《国富论》第二章《论引起劳动分工的原因》中指出:“劳动分工提供了那么多的好处,它最初却并不是由于任何人类的智慧,预见到并想要得到分工所能带来的普遍富裕。它是人性中某种倾向的必然结果,虽然是非常缓慢的和逐渐的结果,这是一种互通有无、进行物物交换、彼此交易的倾向,它不考虑什么广泛的功利。这种倾向是不是人性中无法给予进一步的解释的最初本能之一;或者更有可能的是,它是不是理性和言语这种才能的必然结果,这不是我们现在所要研究的题目。这是所有的人普遍都有的倾向,而其它的动物则没有,一般动物似乎不懂这种交换或任何其他种类的契约。”详见《国富论》杨敬年译本 第48页。
针对斯密的这段话,熊彼特的傍注是“劳动分工起因于人性中进行交换的倾向。”
马克思肯定斯密的这一“交换源自于人的无功利目的的、最初本能之一”的观点,并没有提出过异议,所以才有“分工与交换是互为条件的”这一看法。有人认为,马克思以为“分工在前,交换在后,分工决定交换”,这是一种误读(注:应改为“生产在前,交换在后,生产决定交换”,生产关系决定交换关系及其它关系)。
分工与交换是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对立统一,生产与交换不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而是指.“生产、消费、分配、交换(流通)”中的四个环节之间的关系。
由此可见,马克思的“四环节”是说:“我们得到的结论并不是说,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是同一的东西,而是说,它们构成一个总体的各个环节、一个统一体内部的差别。”详见:《马恩全集》第46卷上册第36页。
例如,马克思指出:“生产直接是消费,消费直接是生产。因此,消费和生产之间的同一性表现在三方面:
(1)直接的同一性:生产是消费;消费是生产。消费的生产。
(2)每一方表现为对方的手段;以对方为媒介;这表现为它们的相互依存;这是一个运动,它们通过这个运动彼此发生关系,表现为互不可缺,但又各自处于对方之外。
(3)生产不仅直接是消费,消费不仅直接是生产;生产也不仅是消费的手段,消费也不仅是生产的目的,就是说,每一方都为对方提供对象,生产为消费提供外在的对象,消费为生产提供想象的对象;两者的每一方不仅直接就是对方,不仅媒介着对方,而且,两者的每一方由于自己的实现才创造对方,把自己当作对方创造出来。”  详见:《马恩全集》第46卷上册第31页。
所以,分工是分工,生产是生产;分工并不等同于生产,也不等同于交换。分工与交换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但内容不等同于形式,形式也不等同于内容。而生产与交换、生产与分配和生产与消费之间的关系如马克思所述——“它们构成一个总体的各个环节、一个统一体内部的差别”,并不是指分工与交换的关系,即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感谢你纠正我的“1958年经济学手稿”的错误,应是“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全部手稿详见马恩全集第46卷上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