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撰写与发表社会科学论文-国际刊物指南》读书笔记与读后感
很有幸独到台湾蔡今中教授这篇发自内心,令人深省的著作,作为一个学术菜鸟来说,里面很多知识可以好好的借鉴,并且也改变了自己很多自以为是的想法,有人说,这本书要成为学术研究人员不可缺少的好书,我是承认的,因为太多的精髓在书中存放着,也并不是自己短短几天把书读完就能够体会的了的。读了这本书后,也放弃了一些不且实际的想法,希望可以调整自己的读书写作习惯,像好的方面逐步发展,自己还有3.5年的学术积累生涯,也要好好把握这段的学习时期。
第一章 对于社会科学研究这一领域应有的认知
写学术论文需要一定的创意,但是充沛的学识基础绝对是创造力的基石。---自己需要不断的阅读大量的论文、补充自己的知识体系。
蔡教授要求学生列举国际期刊论文中的论文之所以能够被刊登的三个正面理由。---如果要写出理由,最起码需要懂得文章的具体内容,而作为一次요약都没系统、认真写过的我需要好好的锻炼自己的学术能力,写好了요약才能有机会提出三个正面理由。而自己这一次选择回韩国读书也特别希望得到很好的学术训练。教授也说会极其严格的训练我。
蔡教授的学生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而蔡教授马上给予反驳,指出创新点早20年前就被提出,教授指出,学生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书读得不够多,二是平常没有学术探讨的习惯,所以才会产生自以为是的想法。---我自己就会经常产生自以为是的想法,也是由于论文读的不多,阅读的学术资料较少的主要原因。目前回头看看自己曾经的论文,其实很多都并符合国际的学术规范。读过几篇中国的CSSCI,好像有些国际风格在里面。
蔡教授建议,博士论文的题目一定要挑到一个自己愿意投入奉献,永远不会后悔的题目,十年后、二十年后,即使很多东西一直在前进,自己还是愿意跟别人分享自己当初做的主题,自己也仍然觉得自己当时做了一个最好的决定。---对此我还没有什么特殊的感觉,读硕士的时候只是浮躁的生活,想着快快毕业,题目也是随便弄的,现在的我回头看自己当时的论文,感觉真的很不舒服呢,随着理解力的提升,完全可以做的模型大一些的。希望自己博士的阶段不要后悔。
身为研究者,必须要找到一个好的主题,然后愿意投入。---我阅读量小,暂时没有任何想法,只是自己或多多少的偏重心理学研究范围。
研究人员需要好的训练,包括理论基础、相关的知识、技术与研究方法。---都是我欠缺的,需要补充和训练。
美国博士需要七十五到九十学分才可以毕业。---在韩国只有三十六学分,所以人家几年内可以修的学分,自己也要努力学习,多学习一些知识,补充自己的学科体系,自己给自己修学分。
好的同僚应该是与自己学术程度相当的研究者,不用太厉害,也不要太差。---目前身边只有QQ群里面有一些好的数据分析高手,而对博士而言,只有几个朋友,领域不同,但是也受益匪浅。以后会加大和博士朋友们的交流的。
当别人对我的文章有不满之处,我会去思考问题所在,但我坚持的是,这篇文章最终还是要印出来!---自己的论文除了艳姝和静姐外,几乎没有找到任何同行评阅,因此一定也有很多方法和说明是错误的,但是发表方面记得一个博士大哥说过,没有白写的论文,一定会发表的,只是时间早晚而已。
研究者要不断尝试,一直很乐观地尝试!当一个人不易受外在波动影响,真的就可以很快乐。---自己还不是这样的人,不过有了读硕士痛苦的经历后,我觉得读书真的是一次快乐的旅程,这次读博士的机会对我来说太重要了。我愿意付出时间和精力去好好的挑战下自己的生活。
尽管别人将事情交代给你,可能会多了一些负担,但往后,当你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候,他们也会帮助你。---希望这是真理,我很努力的帮助一些同学做数据分析,也积攒了大量的数据分析思维和案例,其实反过来说,对自己真的是一次锻炼的过程呢。这也是我后来才发现的。
第二章 研究的态度、历程与误区
我很难忍受自己的学生对自己的论文随随便便、漫不经心。---没有经历过当老师的我是体会不了这么深刻的,只是两年的从教让我更加体会了蔡教授的话,学生之所以这样很多是浮躁。自己也是过来人,改掉坏毛病才好。
试着欣赏自己的研究论文,即使不是很谨慎的人,这篇文章至少也要看七八次。过两三年后再来重看,或许会发现,当初有一些东西是可以写进去的,只是当初因为某一种考虑而额米有把它写进去,真是太可惜了。论文发表几年后再重新审视,可能都有新的启发。---自己最早的论文也是两年前的,不曾考虑过这样的问题,根据蔡教授的说法,尝试下。
做研究的历程分三个阶段(一)初始阶段:见山是山,见水是水;(二)混沌阶段: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三)杀出重围: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自己也有过这样的经历,只是不知道自己的这样的经历和蔡教授应该不一致吧,人家的是高层次嘛。曾经看过一个文章,说找一本很好的论文放在身边,写论文就有了动力,自己也是这样做的,自己没有论文的时候放的别人的论文,而自己写作开始的时候,拜访的就是自己的硕士论文。
朱敬一院士《给青年知识追求者的信》。---不知道网络有没有,一定要看。
误区:要有实证材料,才能发表论文。---自己在韩国接受的教育就是有了实证才是好的论文,不过自己知道,很多优秀的论文并非实证,只是自己没有感觉,也不会写而已。
没有实证资料要怎么写呢?这时候,就要靠你的脑子,聪明不是最重要的,但联想力很重要,阅读很多文献之后,要试着把很多东西联想在一起。但比较好的情况是,先有一个立场行的论文、理论性的论文、或是一个大一点的回顾的论文,那么以后你就能根据这些去做很大的发挥。至于如何写出这样的文章,首先一定要努力读书;其次,要多联想,把不相关的东西做“合理”的联结。我强调,是合理的联结,不用乱联。如果能做到这样,即便没有实证资料,也可以发表论文。---记得海俠曾经说过,她的论文就符合这样的思路,是从多另外角度看待传统问题,用洪岩的话说,就是新方法,老问题。只是方法并非实证分析的方法罢了。
误区:样本要很大才能发表。很具有结论性的问题,或许样本就要很大,但是如果要探讨的只是经由一两个案例,然和这个东西可以作为很多未来研究的研究的方向,或是一些新的想法的参考,那么该类型研究的样本就不需要很大,因为这关乎研究的目的和研究成果想要看到的东西。---小案例样本我还没有做过,也没有做过类似的启发性的研究,体会不深,以后有机会尝试下,其实很想拿自己做实验对象操作一下。
在我曾经做过的研究中,样本最小的是1,每天被我记录,总共记录了8个月,因为所有的质化资料够多、够丰富,就能够成为一篇不错的研究论文。样本取决于研究的本质。--可以效仿学习。
误区:量化研究结果一定要达到统计显著性才能发表。未达到显著部分的呈现也可能隐含很多的意义,不要轻忽这一部分。---作为只研究统计中出现显著意义的我而言,今天看到这段话后惊呆了,很沉重的感觉,从非显著性差异的部分可以看出什么东西呢?我也很想知道答案,一定要找资料好好学习下。
在一个完整的量化研究论文里,所有“必要”的统计结果都要报告,不要只列出有统计显著的部分,而故意跳过其他不显著的部分,因为这绝对逃不过审稿委员敏锐的评论,也不是一个好的研究论文所应该做的事。此外,若因为样本很小而不容易达到统计显著的话,建议可以用“效果量(effect size)来彰显研究发现。----一般我的论文里面,不显著的基本就不体现了,论文一般来自调查报告,报告的数据结果里面,我也没有将不显著写进去,看样子以后要有意识的控制和调整;同时效果量是什么我不知道,我也经常遇到样本量小的情况,这个部分也要好好学习。
第三章 如何寻找有创意又有意义的题目
好的研究议题要与现代研究思维脉动。---需要认真研究好的研究议题,而思路应该在阅读中。
广泛地去阅读跟自己领域有关的期刊。因为大量阅读与自己领域有关的期刊,能让你明了近几年来大家都在做哪些题目,也可以了解在自己的领域里,有哪些题目尚未有人研究,可是在与你的领域相关的其他领域,别人已经在很早之前就已经讨论了一段时间,而且也有许多文字产出。因此,这或许不再是一个有意义的题目。--题目选取方法注意事项。
我当年的博士论文,就是将我们领域最重要的三本国际期刊在近二十五年来的每篇文章依时间顺序系统地念过(至少把摘要念完),再决定出博士论文的题目,这样对于研究议题的脉络也较能掌握。最近这几年,我也喜欢带着我的博士后研究员或是博士班学生,锁定某些重要期刊,进行系统性的回顾与分析,因为这样会逼自己读书,对于研究的议题、理论与方法会有更深切的了解。---博士期间效仿的东西,已经很多人说过了,100篇英文,100篇韩文,最后就是质的飞越。
在跨领域的思维上,鼓励所有研究者,当你接触新的领域时,不要放弃自己的旧有知识,假若你能用你原来的学科背景,去诠释新的领域研究,也是一种创意。---药学与社会科学的相似性。
在研究方法的创新上,蔡教授对问卷每一个问题分项后面都增加了一个问题,问他是不是非常确定他自己所选择的选项或者是乱猜的。---精确了调查的准确性。
刺激回忆方法后,那些会因为听到自己先前说法而改变并产生一些新想法的人,在科学认识观的研究中是很特殊的一群。---通过刺激回忆,发现了新的研究群体。
若没有办法在议题与研究方法上有所突破,也可以在资料分析结果的诠释上发挥创意,放一些新的想法在里面,或者采取不同的角度,例如,探讨性别差异时,可能多数研究者会从社会学、文化等角度来着手,那不妨尝试用生物的观点来诠释。---启发很好,好想法,换角度对结果阐述,我可以多从心理学、生物学做解释。
第四章 社会科学研究与投稿策略
善用资料库的引用通知或者出版社的文章出版通知。----暂时不知道如何应用,还没开始接触国际期刊,需要学习。
固定阅读自己领域的重要期刊。---查找TOP10。
例一:Internation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此研究对科学教育的重要性
清晰、完整的研究问题
资料搜集:设计、抽样、工具。
资料分析良窳(yu 三声。良窳:好坏)
文献使用的切适度。
论文的强度:概念清楚、逻辑与组织。
结果的讨论、呈现与诠释。
图表使用的切适度。
结论与启示的品质。
(以上问题是以1-5里克特量表填答,后面加 自由评论)
例二:Science Education
本篇文章是否有新的及重要的想法足以刊登在本期刊?
本篇论文探讨的问题是不是重要的问题,而且本问题也在文中清楚呈现?
本研究与相关文献结合很紧密吗?
本论文(如果有研究资料的话)很清楚及翔实地呈现研究资料吗?
本论文所使用的语言表达适切吗?
本论文的摘要很精简且涵盖重要的想法吗?
(以上问题是以是非题填答,后面加上对本论文的自由评论)
例三:Computers and Education
这篇文章对于电脑应用于教育上是否有所关联?
摘要是否能精简地呈现文章的主要内容?
前言是否能够提供良好的研究相关背景?
研究方法是否被适切地使用与分析?
研究结果是否被适切地描述与分析?
研究者所采用的资料是否能支持结论?
对于资料的诠释是否详尽、适切?
文章内容的安全是否流畅、适切?
该文章尚有哪一部分能够更精简地呈现?
(以上问题皆需针对该论文提出评语,最后还有一个评论的地方)
在写完文章后,或许可以试着问自己这些问题,来检查自己的文章是否符合期刊的需求。-----自己写好了之后,对比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