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13.从星云到星系
2014.3.3
按照太阳系的成长模式,行星是伴随太阳层次的增加一颗颗形成的,每颗一级行星对偶太阳的一对冷热聚变层次,独占一条运行轨道,没有“同轨多星”的现象出现。银河系则不然,每个旋臂都拥有无数的星系,据说有2000亿类似太阳的二级恒星系统。如果银河系的形成模式与太阳系的形成模式相同,每隔十几亿年形成一对新的冷热聚变层次,诞生一颗新的二级恒星,银河系的直径不会只有十亿光年,子星系密度不会如此之高,太阳系不会只有八大行星对偶太阳系在银河系中的位置,银河系会形成边缘星球密集、靠近中心区域星球稀疏的现象,与我们现在看到的银河系完全不同。银河系与太阳系的不同困扰了我很长时间。
为银河系寻找对偶星系的时候,我发现了类星体,类星体可能伴有三级恒星系统,类似太阳系最初的行星已经演变为三级恒星系统,所以类星体会有暗淡的光盘环绕。
同样的问题出现了:一级恒星系统密集的光盘是如何形成的?也就是“同轨多星”是如何形成的?
设太阳系的年龄约140亿年,形成八大行星,每颗一级行星的形成周期约17.5亿年,而太阳系位于银河系约1000颗恒星的位置,如果银河系的形成模式与太阳系相同,太阳的年龄应该是多少?拥有多少颗一级行星?
参考爆炸理论,如果银河系现在的模样是同时形成的呢?太阳系与银河系形态不同的矛盾就迎刃而解了!
宇宙从来没有一无所有,正负电荷是基本的物质形态,在此基础上形成各种基本粒子、原子、星球、星系。
通过原子和原子的离子形态我们可以发现同电相聚、正负电荷对偶存在是正负电荷的基本物理属性,同电相聚形成凝聚力,正负电荷对偶存在形成核力和电磁作用力,它们的存在否定了所谓“万有引力”,因为吸引力总是具体的,不存在“万有引力”。所谓强作用力、弱作用力,不过是正负电荷基本物理属性形成的凝聚力、核力、电磁作用力的综合体现,或不同表现形式。
离子形态产生偏电荷现象,光子可能存在偏电荷光子,同电相聚会使太空中一定范围的偏电荷物质聚集在一起,形成对偶的两大集团,俗称“星云”。偏电荷光子的密度决定“星云”的温度,达到一定程度可能产生聚变反应,发生正负电荷“星云”之间的正负电荷相互交流及聚变反应,对偶“星云”就演变出对偶星系。对偶星系的核心是庞大的正反物质星球,辐射物是相反物质,对偶庞大正反物质星球的不同层次促使相反辐射物形成不同数量、质量接近的相反物质星球,一个银河系与其对偶类星体星系同时形成了,二者共同组成对偶星系。
这一过程不会瞬间完成,但也不会拖延很久,让相反辐射物质超出核力范围,否则就不会形成对偶星系,而是对偶星球。
星系的形成说明源于正负电荷的聚变可能同时形成正反两种物质,正电荷星云以形成正物质为主,负电荷星云以形成反物质为主,同时伴生相反物质。也许正负电荷正反不同聚变物质的生成是等量的,但原有聚集物是偏电荷聚集物,只能聚变出相同偏电荷聚变物,故对偶星系的主星必定是不同物质的星球,并与环绕星球的物质相反,才能形成系统内正负电荷的对偶平衡,这种对偶平衡类似核内质子与核外电子之间的正负电荷对偶平衡关系。
阐明类似银河系与太阳系不同的形成模式,星系发展说就算基本完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