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楼主似乎欲言欲止,其实大可不必。
“朝中有人好做官”,这是国人的传统,我想国外也大概如此。
如果我们假定官员的晋升制度是完善的,最大程度的限制了人情官,似乎问题就不存在了。感觉中的上级派来的官员与地方选举的官员之间晋升概率的区别,只能是上级任命的目的不同罢了(假定派来的与地方选举的工作业绩相同)。
“人情官”是存在的。问题是在财政收入不同的同一级别的上级与地方选举的官员之间,高财政收入的官员是否能够晋升,而不论他是否是上级派来的或是地方选举的。如果是这样,那么上级派来的为了提高财政收入也只能借助上级部门的“人气”了,或许能够获取优惠政策与其他方面的支持,以期提高财政收入,战胜对手,获得晋升。
楼主在这里把财政收入分为正式与非正式的。正式的与本地的gdp是正相关的,即经济增长率提升,正式财政收入也按一定比例提高。非正式也就是在中央财政下,地方争取中央划拨的收入。楼主的意思说正式财政收入(经济增长)是官员工作能力的展现,非正式的就是一种“腐败”行为。对于非正式的财政收入(可能这个说法不太恰当,我们姑且论之),这可能是中央与地方允许博弈的地方。
中央财政的划拨,其实是一种信息不对称的行为。地方的信息是私有信息,中央不可能完全知晓。也就是说这里存在一个中央财政划拨指标的选取问题,和地方如何展示自己私有信息的问题。当然存在地方官员提供虚假信息,通过朝中的熟人进行的运作行为,这是一种经济学意义上的理性行为。腐败有可能发生。
争取非正式的财政收入能代替正式的财政税收吗?这里存在一个二者的比例问题,和二者不同的努力成本问题。如果非正式的财政收入在增个财政收入的比例很小,也就是说地方的经济发展很重要的话,官员还是理智的从事经济增长的努力大于非正式财政的争取。反之会很大,比如落后的贫穷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