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本文以统计学理论为基础,运用SPSS统计软件,对湖北省城乡居民消费支出结构进行因子分析,研究湖北省城乡居民消费支出结构的差异及变动特征,并对城乡消费结构的进一步改善提供解决途径。本研究对于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制定产业政策,合理引导消费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消费结构 因子分析 城乡差异
随着城乡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的消费结构在不断变化,为把握消费结构变动趋势,以便为ZF的经济决策提供有效依据,诸多学者对其展开研究。段军山、陈穗滢(2011)运用广东省消费数据进行因子分析,得出如下结论:最终消费支出对GDP贡献率偏低、居民消费增长率普遍低于GDP增长率,影响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因素主要为基本性因子及居住因子,而影响农村消费结构变化的因素除上述两项外,还存在衣着因子的影响。薛鹏、徐康宁、王倩(2012)从消费倾向、消费支出和消费结构三个方面,运用ELES 模型研究和比较了1978-2010年我国城乡居民的消费状况。本文的研究意义在于湖北省城乡消费结构的因子分析研究并不多见,且部分研究工作数据处理仍存在未标准化的偏差,因此,对湖北省城乡消费结构的因子分析有利于政策当局对当前城乡发展形势有更准确及直观的认识,对于制定合理引导城乡经济发展的消费政策具有良好的借鉴意义。
因子分析及评价原理
在研究消费结构时,由于所需研究的指标较多,各个指标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从而使指标所反映信息有一定量的交叉。本文利用因子分析法分析湖北省城乡消费结构的变动,是为了规避重叠信息带来的误差,找出数目较小且原始变量有潜在支配作用的因子,达到更加明确地解释变量间的相关性并找出居民消费结构的潜在核心因素的目的。
(一)指标体系的建立
消费是指人们为了满足生活需要而消耗物质产品和享受劳务的行为和过程。根据《中国统计年鉴》中对消费支出的分类,本文选取以下八个指标衡量消费支出结构:Y1,食品支出;Y2,衣着支出;Y3,居住支出;Y4,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Y5,医疗保健支出;Y6,交通和通信支出;Y7,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Y8,杂项商品和服务支出 。这里,仅以湖北省城乡消费支出结构的数据为例来进行消费结构实证分析与评价。根据湖北省1993-2009年统计年鉴得到湖北省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变化如图1、图2所示。
(二)基础模型的建立
设立因子模型为:Y=AF+ε,其中Y中包含8个指标:Y1、Y2、Y3、Y4、Y5、Y6、Y7、Y8,F包含m个因子:F1,F2,...,Fm,称其为主因子,两者是在各个原始变量的表达式中共同出现的因子,各个因子间相互独立且均不可观测。矩阵A =(aij )称为因子载荷矩阵,ε = (ε1 ,ε2, ...,εp ) 称为特殊因子,在模型中相当于残差,用于表示其他不可解释的次级因子。
(三)因子分析
运用SPSS 13.0统计软件,将原始数据标准化,对标准化的原始数据进行分析运算,得到相关矩阵。计算其相关矩阵的特征值、方差贡献率及累计方差贡献率。由所得结果可知,城乡居民各项消费项目中有着很多SIG<0.05的值,说明各项消费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性,因此显示出因子分析的重要性。
实证分析与评价
(一)湖北省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结构分析
根据特征值大于1的提取原则,有两个因子符合原则,且前两个因子累计贡献率达91.159%(见表1)。因此,用这两个公共因子来反映城市消费结构变化所损失的信息不多,故这两个因子能较充分反应其消费结构变化水平。
由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可得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因子模型,经过相关运算得出因子得分函数如下:
F1=-0.164Y1+0.065Y2+0.088Y3- 0.159Y4+0.170Y5+0.171Y6+0.158Y7-0.155Y8
F2= 0.018Y1+0.668Y2-0.466Y3+ 0.002Y4+0.137Y5+0.133Y6-0.110Y7-0.016Y8
综合因子得分函数为:
F=0.73668F1+0.17491F2
由上述分析可知,F1在Y1、Y4、Y5、Y6、Y7、Y8指标上具有较大载荷,且其中Y1、Y4、Y8的载荷系数为负值,说明这几项所代表的食品、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杂项商品和服务等方面在1993-2009年期间,消费支出比重呈现递减趋势,其他几项则呈递增趋势。这主要是由于,城镇居民的消费逐渐由生活型消费转向为享受型消费,因此食品等生活必需品支出在总消费支出中的比重降低。由于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及杂项商品和服务作为耐用性消费品总量变化不大,在消费总支出呈快速上升的情况下,其所占比重逐渐下降。得益于交通方式的日益便利化以及通信渠道的多元化,城镇居民在交通通信方面支出呈现快速增长趋势。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城镇居民对与教育的重视程度大大加强,对于生活的娱乐性享受也逐渐增多,这就使得教育文化娱乐服务的支出比重逐年增加。同时,受到国企改革、医改等政策的影响,城镇居民对于养生保健越发关注,使得医疗保健等方面的支出比重逐年增加,相关数据验证了上述分析。
F2主要解释了Y2、Y3两项,即衣着及居住指数。其中Y2、Y3载荷系数均为正。湖北省近年来城镇房价的迅速提升造成了的房产繁荣的泡沫假象,随着城镇居民对住房的居住性需求及投资性需求的日益旺盛,其居住支出在总消费支出中的比重日益增加。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镇居民对于衣着的消费不再局限于保暖,而更倾向于质量、款式及品牌,对于高端服饰的需求也日益旺盛,因此衣着消费的支出逐渐走高,并在消费支出结构中的比重逐渐上升。
(二)湖北省乡村居民消费支出结构分析
同上,在乡村方面,有两个公共因子符合原则,同时这两个因子的累计贡献率达82.995%(见表2)。因此,用这两个因子反映湖北省乡村消费支出结构的变动不会损失过多的重要信息,能够使乡村消费结构及其变动得到较好的表示。
由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可得乡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因子模型,经过相关运算,由该模型计算得出因子得分函数如下:
F1=-0.207Y1+0.011Y2-0.159Y3+0.129Y4+ 0.231Y5+0.256Y6-0.016Y7+0.274Y8
F2=-0.035Y1+0.320Y2+0.370Y3+0.180Y4+ 0.010Y5-0.073Y6-0.262Y7-0.294Y8
综合因子得分函数为:
F=0.57852F1+ 0.25143F2
由上述分析可知,F1在Y1、Y5、Y6等指标上,即食品、医疗保健及交通通信方面具有较大载荷。同时,食品的因子载荷为负数,而医疗保健、交通通信的因子载荷为正数,即在1993-2009年期间,食品支出在消费支出中比重逐渐降低,而医疗保健、交通通信比重则呈上升趋势。这是由于乡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消费也在逐渐升级,由原来的维持温饱到现在有经济实力享受生活,因此食品等生活必需品的比重逐渐降低。由于医疗改革的实施以及乡村居民对生活质量的日益重视,使人们在医疗保健方面的消费逐渐增多。随着农村通信手段的多元化以及交通的便利化,电话、电脑等通信工具逐渐普及,交通通信的消费比例也在逐渐上升。
F2在Y2、Y3、Y4、Y7、Y8等指标上,即衣着、居住、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教育文化娱乐服务以及杂项商品和服务方面具有较大载荷,且衣着、居住、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的载荷为正而教育文化娱乐服务以及杂项商品和服务的载荷为负。在湖北省农村,衣着支出仍然占有较大比重且呈稳定上升趋势,然而与以往不同的是,乡村居民的衣着消费由量的增加逐渐转向为质的提高,从而使得衣着支出增加。随着乡村居民生活质量的增加,对住房的数量及质量要求逐渐增长,对冰箱彩电等家庭电气设备的需求也日益旺盛,因此湖北省乡村居民在居住、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等方面的消费支出快速增加,且所占比重也越来越大。杂项商品和服务大多属耐用型,支出总量变化不大,在总支出不断增长的情况下,其比重呈下降趋势。在教育文化方面,随着对湖北乡村义务教育制度的强制推广以及各个教育优惠政策的实施,乡村居民的教育费用负担减轻,从而使得教育方面的相关支出所占比重略有下降。
城乡消费结构改善对策
(一)消除城乡经济二元化差距,促进居民收入的增长
导致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差异的重要原因即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带来的收入水平差距,乡村经济整体水平及发展速度明显低于城市。因此,刺激乡村经济快速发展提高居民的平均收入对于改善居民消费需求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改变城乡经济差异的根本途径在于加快乡村城市化进程,通过消除二元式经济结构以从根本上消除城乡经济的巨大差异。其中,改善农村经济的主要途径即开展农业集约化经营,进行农产品深加工,提高其附加值,从而获取更多利润。同时采用现代化农业科学技术,促进农村经济由资源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
(二)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降低居民后顾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