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微观经济学
1740 3
2008-03-13
<p>出道题,大家猜猜答案,请版主帮助评判一下:)</p><p>在微观经济中,竞争均衡时有r=p(dq/dk) 也就是说,名义利率等于商品价格乘以资本边际产量,或者说是价格乘以实际利率</p><p>在宏观经济中,我们常见到r=i+u,也就是名义利率等于实际利率+通货膨胀率,或者1+r=(1+i)(1+u)</p><p>宏观和微观这两种名义利率的表述都是被广泛认同的,请问二者如何才能统一起来呢?</p>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8-3-15 00:52:00
拜托版主回答一下好么?~~~谢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3-15 07:49:00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中的“货币”有本质不同的含义吧(在理论中的地位也不同)。

相对应地,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价格”也有本质不同的含义吧。

从一般(竞争)均衡讲,微观经济学中的“价格向量”实际上表达的是,各种商品相互交换的比率(物物交换的比率),完全可以脱离“货币”这样的概念。

楼主讲的是局部均衡情况。局部均衡理论为了分析的需要,引入“货币”(或“收入”)这样的概念,其特点是:它一般不是直接效用函数的自变量,但用它可以按一定比例关系换到(买到)任何属于直接效用函数自变量的商品。价格、利润、要素报酬(率)等等都借助这种“货币”概念表达。

局部均衡理论中,并没有介绍“货币”是如何进入经济体系的,消费者是如何赚到这些货币的,也没有介绍价格/要素报酬率是如何来的(被决定的),它们一起成为局部均衡分析中的外生变量——参与人(消费者与厂商)以它们为给定的、自己单方面无法改变的条件来实现自己的最优化。

宏观经济学理论中,“货币”一般可以由货币当局在很大程度上进行控制(这可以是理论的出发点),从而引出“通货膨胀”这样的概念。

两种理论的基础不相同。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3-15 07:56:00

楼主指出的问题,可能正是宏观与微观之间的鸿沟(或裂缝)之一。

“宏观经济学”能成为应用性很强的一门学科,“货币量的可控制性”是很重要的原因(货币政策成为可能)。

(微观经济学中,其实不需要“利率”、“汇率”、“通货膨胀率”这样的概念,只要知道各种商品与要素之间相互交换的实物比率就可以了,这些概念都是伴随着货币量的可控制性而来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